娄永琪
姓名 | 娄永琪 |
教师编号 | 107583 |
性别 | 男 |
学校 | 同济大学 |
部门 | 设计创意学院 |
学位 | 博士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职称 | 软件著作权666包写包过 |
联系方式 | 【发送到邮箱】 |
邮箱 | 【发送到邮箱】 |
人气 |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哥德堡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客座教授。长期致力于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实践、教育、研究,积极探索设计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新角色、新方法和新工具,并将“设计驱动式创新”应用到城乡交互、产业转型、创新教育、社区营造、政策研究等多个领域。 目前担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WDO(世界设计组织)执委、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主席、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意大利高等理工学院(米兰理工大学和都灵理工大学)科学委员会委员,曾任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副主席、瑞典艺术设计研究平台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国内外学术职务;担任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 Innovation, and Economics (Elsevier) 的创刊执行主编、Design Issues (MIT Press)编委、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 (Taylor & Francis)编委。曾在2016美国工业设计协会国际会议(IDS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6)、2015韩国光州世界设计大会(International Design Congress 2015, Gwangju, Korea)、2015国际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大会(ACM CHI, 33rd Annual ACM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2014亚洲设计大会(Asia DesignED Conference 2014)、2014开普敦世界设计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 2014)设计政策会议(Design Policy Conference)、2013芝加哥设计策略会议(IIT Design Strategy Conference 2013, IIT)、2011英国包容性设计大会(Include 2011 Conference, RCA)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担任主题或特邀演讲人。 2002年创立筑道城市设计工作室(Studio TekTao),其设计作品在芬兰赫尔辛基设计博物馆、意大利米兰三年展博物馆、法国圣埃蒂安双年展等地展出。2014年获颁芬兰总统“一等狮子骑士”勋章,2015年获光华龙腾奖设计贡献金质奖章。2019年获光华龙腾奖“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设计70人”金质奖章。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可持续设计,环境设计,社会创新设计,跨学科设计与创新,社会交互设计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SustainX 可持续未来设计研究中心由娄永琪教授领导,面向可持续设计创新,聚焦“DesignX议程”提出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设计”问题的研究,系统地思考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环境、健康、交通、人居、产业、教育等复杂社会技术问题的解决中,设计的新角色、新方法、新路径和新工具。中心的研究兴趣涵盖创新设计前沿理论、社会创新设计、协同设计和场所营造、设计政策和战略等。 项目情况 NICE2035 未来生活原型街区自2011 年底,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从四平路主校区搬至一路之隔的东校区,毗邻阜新路,与社区相邻,开始将打开学院与所在社区之间的界限作为学院的发展战略。2015 年,娄永琪基于多年社会创新实践的基础,向杨浦区提出了一个《四平创意、创新和创业社区》的策划案,其核心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人才和知识溢出效应,吸引创新社群在学院周边聚集,打造一个“融入社区”的开放型设计学院的同时,提升周边社区的文化氛围、商业活力和生活品质,并且以生活实验室的方式孵化聚焦未来生活方式的创业公司。后来这个项目被命名为NICE2035 未来生活原型街区,意为“面向2035 年的创新、创意和创业街区”(Neighborhood of Innovation, Creativity,and Entrepreneurship toward 2035)。NICE2035 未来生活原型街区包含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子项目。自2015 年开始,整体经历了“互探”“外溢”“建群”3 个阶段,并持续成长中。每个新的子项目都会落在社区中的一个或多个地点,通过“改善环境-聚集人才-增强互动-优化生态”的路径,一点一点改变所在的居住社区。这个过程如同中医针灸的原理,通过激活有机体上分散但相关联的点,可以对有机体产生系统性的影响。现在回望,这些项目加在一起,确实形成了一个“在地、开放、小而互联”的分布式社会创新空间体系。NICE2035 项目展示了一种有望激发城市创造力和创新的方法。该项目起源于设计创意学院自下而上的主动介入,结合了大学知识溢出效应和社区创新需求,通过一个有想象力的愿景吸引了各种不同资源的相遇、碰撞、融合和协作。它将一个老旧城市住宅区转变为一个开发未来生活方式的生活实验室。所有的实验都试图验证这一假设:城市社区可以从消费端( 后端) 走向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源头( 前端) ;社区成员不仅是最终产品的消费者,也可以是创造者。当前城市面临产业转型的挑战,社区因社会活动单一化而缺乏活力,而在大学,其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远未能得到激发。将大学溢出的创造力释放到社区,可以为社区重新注入活力,并引发面向未来生活的创新。对大学而言,社区中的大学又为面向“真实世界”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环境,也为大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乃至引领找到了新的着力点。这种大学和社区混合的形态,在后疫情的情境中,更是有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为了让这些创新进一步发展为可实现的未来,并为新经济做出贡献,NICE2035 培育了一个由社区支撑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而社会创新“都源于对现有资源( 从社会资本到历史遗产,从传统手工艺到可获取的最新技术) 的创造性重组” 。项目推动的社区微更新,既是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生态系统各种交互提供了场所。现在散布在周边社区的实验室空间,已经达到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总面积的40%,这些“不属于学院”的空间,发挥了常规教学空间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大学边的社区,也是社区中的大学:它们是大学的延伸,为社区的未来打样的同时,也预示着大学面向未来的新形态。通过NICE2035,大学孵化并创造了一个个可能的愿景,并且通过实体运作和持续迭代的空间场景,将愿景传达给更多的可能合作伙伴,构成了社会创新系统或网络的新动能。在此过程中,一个“基于选择”的社群 逐步形成。人们不仅因物理空间上的接近性、因通过相互往来而确认的共同的信念和一致的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亲密感而结成社群,并且有目的地选择与社群伙伴共同工作,互为邻里,成为老社区中的新成员。值得关注的是,好公社社群里存在不同强度的个人或团体之间的网络,以及不同层级间的互动关系,它已经形成一个由不同类型社会资本3) 叠加而成的、开放的社会系统。我们观察到,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人与网络之间的社会联系在不同阶段催生了集群效应。在NICE2035 项目中,当发起人最初激活和推广项目时,也就是只有愿景和想法的时候,前者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当项目变得可见时,后者更为突出。 报考意向 招生信息 设计创意学院 硕士研究生 序号 专业 招生人数 年份 1 艺术设计 2 2022 2 机械 3 2021 3 设计学 2 2021 4 艺术设计 1 2021 5 机械 1 2020 6 设计学 1 2020 博士研究生 序号 专业 招生人数 年份 1 设计学(博士) 1 2023 2 设计学(博士) 1 2022 3 设计学(博士) 1 2022 4 设计学(博士) 1 2021 5 设计学(博士) 1 2020 6 设计学(博士) 1 2020 7 设计学(博士) 1 2019 8 设计学(博士) 1 2018 9 设计学(博士) 1 2017 报考意向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博士 硕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提交 科研项目 1. 2017—2018 中国工程院重点项目子课题:创新设计竞争力与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 2017—至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子课题三 中华工匠文化教育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3. 2017—20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创新设计视角下的中外设计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4. 2010—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三角乡村家庭剩余空间公共使用的设计类型研究,(项目负责人)5. 2015—2016 中国工程院重点项目子课题:科学建构设计竞争力评价模型(子课题负责人)6. 2015—2016 中国工程院重点项目子课题:创新设计发展推进与支撑环境建设路线图研究(创新设计发展战略重点问题研究)(子课题负责人)6. 2014—2015 中国可持续城市交通,沃尔沃集团(瑞典)(项目负责人)7. 2012—2015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中意跨国数字协同设计关键技术合作研究(项目第二负责人)8. 2011—2012 飞利浦(荷兰)研究院“未来校园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9. 2010—2011 诺基亚(北京)研究院“基于城乡交互的移动设施和服务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10. 2010—2011 海尔集团“美好生活方式一体化策略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11. 2008—至今 “设计丰收”设计驱动的城乡互动战略设计研究(发起人) 研究成果 -书籍1. 娄永琪, 环境设计(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2. 娄永琪,刘力丹,杨文庆. 绿色低碳创新设计[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 马谨,Davide Fassi,娄永琪. 新兴实践:发展中的探究[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4. 马谨,娄永琪. 新兴实践:设计的专业、价值与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 Lou, Y., Valsecchi, F., & Diaz, C. (2013). Design Harvests: An Acupunctural Design Approach Towards Sustainability. Gothenburg: Mistra Urban Futures.6. Lou, Y., & Reutersward, L. (2010). One Earth, One UN in a Chinese Garden, Nairobi: UN Habitat.(2012年由瑞典Mistra Urban Futures出版修订版)-书籍章节1. 娄永琪. 中国创新设计战略路线图[A]. 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中国创新设计路线图[C].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7-652. Lou, Y., Fan, F., & Ma, J. (2016). Mission D, an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and Venture Program at Tongji University. In B. Banerjee, & S. Ceri (Eds.), Creating Innovation Leaders: A Global Perspective (pp.201-213). Cham: Springer.3. Lou, Y., & Ma, J. (2015). A 3D ‘T-shaped’ Design Education Framework. In E. G. Carayannis, G. Bast, & D. F. Campbell (Eds.), Arts,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Society (pp. 287-294). Cham: Springer.4. 娄永琪. 新三农、大设计[A]. 许平. 设计的大地[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7-61.5. 娄永琪. 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视角下的“城乡中国”研究主题[A]. DDF.UXPA中国. 用户体验百家谈(十周年纪念辑)[C].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66-172.6. Lou, Y. (2013). She Ji—Change for Sustainable Futures. In S. Walker & J. Giard (Eds.), The Handbook of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pp.346-362).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7. Lou, Y. (2012). Jiashan No.1 Middle School, Zhejiang, In L. Delsante (Ed.), From Research to Design, Fondazione La Triennale di Milano (p.93). Bologna: Compositori.8. Lou, Y. (2012). New Jindai Primary School, Chongqing, In L. Delsante (Ed.), From Research to Design, Fondazione La Triennale di Milano (p.92). Bologna: Compositori.-期刊论文1. Lou, Yongqi. "The idea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revisited." Design Issues 35.1 (2019): 23-35.2. Lou, Yongqi. "Designing interactions to counter threats to human survival." 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 4.4 (2018): 342-353.娄永琪.NICE 2035:一个设计驱动的社区支持型社会创新实验[J].装饰,2018(05):34-39.4.娄永琪,姜晨菡,徐江. 基于“创新设计”的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8(1): 1-5.5. 娄永琪. 全球知识网络时代的新环境设计[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7(1): 3-9.6. 娄永琪. 设计的疆域拓展与范式转型[J]. 时代建筑,2017(1): 11-15.7. 娄永琪. NHCAS视角下的人机交互、可持续与设计[J]. 装饰,2017(1): 66-70.8. 马谨,娄永琪. 基于设计四秩序框架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J]. 装饰,2016(6): 108-111.9. 娄永琪. 从“追踪”到“引领”的中国创新设计范式转型[J]. 装饰,2016(1): 72-74.10. 娄永琪. 转型时代的主动设计[J]. 装饰,2015(7): 17-19.11. 娄永琪,季祥,陈若. 生长中的可持续校园——梁平县新金带小学设计[J]. 建筑学报,2013(7): 44-51.12. Lou, Y. (2010). Enabling Society: New Design Processes in China The Case of Chongming. The Journal of Design Strategies, 4(1), 22-28.13. 娄永琪. 创新之道 创意、创新和城市[J]. 时代建筑,2010(6): 16-19.14. 娄永琪. 一个针灸式的可持续设计方略:崇明仙桥可持续社区战略设计[J]. 创意与设计,2010(4): 33-38.-会议论文1. Lou, Yongqi, and Jin Ma. "Growing a community-supported ecosystem of future living: the case of NICE2035 living lin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oss-Cultural Design. Springer, Cham, 2018.2. Jiang, Chenhan, and Yongqi Lou. "Integrated Strategies of Participatory Design and PBL Towards Collaboration Qual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oss-Cultural Design. Springer, Cham, 2018.3. Dongjin, Song., and Yongqi, Lou. "Design Activism: Action research as an approach when design meets social innovation." Blucher Design Proceedings 8.2 (2016): 284-290.4. Ma, J., & Lou, Y. (2014). Restructuring Design Foundation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Four Orders of Design. In J. Ma, D. Fassi, & Y. Lou (Eds.), Emerging Practices: The Developing. Proceedings of the Emerging Practices: Desig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onference (pp. 175-189).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5. Liu, W., & Lou, Y. (2014). The Sino-Italian Collaborative Design Platform: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an Innovative Product Service System. In P. L. P. Rau (Eds.), Proceedings from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CD 2014, held as part of HCI International 2014, Heraklion, Crete, Greece, June 22-27, 2014: Cross-Cultural Design (pp. 766-774). Cham: Springer.6. Lou, Y . (2014). Design for the Public Usage of Rural Surplus Space (PURSS): The Case Study of DEISGN Harvests. In P. L. P. Rau (Eds.), Proceedings from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CD 2014, held as part of HCI International 2014, Heraklion, Crete, Greece, June 22-27, 2014: Cross-Cultural Design (pp. 766-774). Cham: Springer.7. Lou, Y., Valsecchi, F., & Pollastri, S. (2011). A network of Soc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ubs, In N. Roozenburg, L. Chen, P. J. Stappers, et al. (Eds.), Proceedings from IASDR 2011: 4th World Conference on Design Research: The rules of unruly product design. Delf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8. Lou, Y. (2008). Calling for ‘She Ji’: Rethinking and Changing the Changes in China. In C. Cipolla, & P. Peruccio (Eds.), Proceedings from International Design Research Conference Changing the Change: Design, Visions, Proposals and Tools (pp. 85-90). Turin: Allemandi Conference Press. 学生信息 研究生 姚首君 曹沛晴 刘叶楠 李子祺 莫林 季依洲 徐亚琪 薛娱沁 郭珉 王依琳 张曼 蒋沐 亚历山大 刘康 纪丹雯 孟怡辰 黄鑫桂 纪律 金雨晖 王静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