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教师主页|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简历|高玉招生信息|高玉专利信息

教师主页移动版

主页 > 浙江省 > 浙江师范大学

高玉

姓名 高玉
教师编号 24406
性别
学校 浙江师范大学
部门 博士学位
学位 博士学位
学历 博士研究生毕业
职称 教授
联系方式 【发送到邮箱】
邮箱 【发送到邮箱】
人气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高玉 75 教授 性别 : 男 毕业院校 : 华中师范大学 学历 : 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 : 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 : 在岗 所在单位 : 人文学院 入职时间 : 2000-10-01 学科 : 汉语言文学 访问量 : 0000014964 最后更新时间 : 2018.5.21 个人简介 一、个人简历1964年3月23日生,湖北荆门人。汉族。1983年—1987年,湖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1993年—1995年,武汉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文艺学专业,导师彭启华教授。1997年—2000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读博士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导师黄曼君教授。2001年—2003年,四川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按时出站。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合作导师曹顺庆教授。1987年—1997年,湖北襄阳师范专科学校(现襄樊学院)中文系工作,文艺学教研室。主要讲授文学概论和马列文论。2000年至今,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工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职称晋升情况:1989年晋升助教;1994年晋升讲师;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其中2002年任校聘教授);2012年二级教授岗位。担任导师情况:2002年任硕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化管理、中学语文教育);2004年任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导师;2006年任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学科建设情况:曾任,浙江师范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负责人(2005-2008年)。浙江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副负责人(2004-2008年)。浙江师范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2005-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所长(2006-2010年)。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2004-2010)。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2004-2010年)。浙江省重点学科现当代文学(A类)负责人(2008-2012年)。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基地负责人(2012-2016年)。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0-2016年)。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2014-2016年)。浙江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2010-2016年)。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8-2016年)。现任:浙江师范大学校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负责人(2008年迄今),浙江省高校省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负责人(2009年迄今),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负责人(2010年迄今)。浙江师范大学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创新团队)负责人(2008年迄今),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团队)负责人(2009年迄今)。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2010年迄今)。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2013年迄今)。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2014年迄今)。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负责人(2016年迄今)。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2016年迄今)。二、荣誉1.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4年。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2.浙江省优秀博士后,2005年。浙江省人事厅。3.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06年。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4.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教育部。5.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007年。人事部等七部委。6.全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2005年8月深圳大学全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上当选。7.全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2006年10月辽宁师范大学全国现代文学学会年会上当选。8.全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2006年11月四川师范大学全国当代文学学会年会上当选。9.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2007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10.浙江省高校优秀党员。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11.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浙江省作协。12.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教育部。13.浙江省劳动模范(2014年),浙江省工会。14.被评为二级教授(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15.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国务院。16. 入选国家“2014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中宣部、中组部。17.入选国家第二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年),中央人才协调小组。三、独立获奖(政府奖)1.“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2.“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浙江省政府2004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3.“语言运动与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学的理论与现实”,浙江省政府200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2003年。4.“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学研究(系列论文)”,浙江省2004年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4年。5.“中国现代‘自由’话语与文学的自由主题”,浙江省2007年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6.“‘异化’与‘归化’ ──论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影响及其限度”,浙江省社联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7.“中国现代文学‘新文学’本位观批判”,浙江省社联首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8.“五四白话文学运动语言学再认识”,浙江省2002年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2年。9.“论两种外国文学”,浙江省2003年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10.“异化与归化(论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影响及其限度)”,湖北省委宣传部“2001-2002年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和实践专题优秀文章”三等奖。2003年。11.“鲁迅的语言观与创作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关系”,金华市第八届社会科学奖三等奖。2002年。12.“语言本质‘道器’论”,重庆市新闻出版局“2001年度重庆市期刊好稿”二等奖。2001年。1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反懂’的讨论及其理论反思”,金华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4月。14.“跨文学研究论集初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2月。15.“论当代诗歌写作及欣赏中的‘反懂’性”,浙江省社联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2月。16.“‘现代性’研究的语言学范式:话语论”,金华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2月。 17.“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接受”,湖北省社科期刊第十二届(2007-2008年度)专题优秀作品二等奖。2011年,湖北省委宣传部。18.《“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获浙江省社联第四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012年。浙江省社联。19.《“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2年,教育部。20.“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特色课与校园开放课探索与实践”,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本人为主持人。2014年。21.《光焰与迷失:“80后”小说的价值与局限》,浙江省社联第五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社联,2014年。22.“光焰与迷失:‘80后’小说的价值与局限”,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教育部,2015年。23.“学•创•演•评一体化‘大文学’教学体系建构与实践”,浙江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2016年。四、独立承担课题1.“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编号01BZW041),2001年。资助4万元。2.“艺术起源怀疑论”(编号10BA008),国家社科基金艺术课题。2010年。3.“文学理论话语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编号2002032202),2002年。资助1万元。4.“中西诗学话语比较研究”,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编号07JA751021),2007年。资助5万元。5.“两浙启蒙思潮与中国近现代文学”,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编号06JDJN006Z),2006年。资助3万元。6.“毛泽东文艺思想比较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N04WX05),2004年。资助1万元。7.“文学理论话语研究”,浙江省社联社科规划课题重点课题(编号03Z83),2003年。资助0.3万元。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下),2010年度浙江省高校自选主题重点教材建设项目。9.“‘大文学’教育理念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15039)。2015年,资助2万元。10.“清末汉字改革方案文本”(编号1568),全国高校古籍整理课题一般课题。2015年,资助2万元。11.“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研究丛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规划重点项目”,编号2014GH006。2016年,资助20万元。12.“中国现代作家手迹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编号16AZW011),资助35万元。13.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编号16ZDA190),资助80万元。五、主要著作1.《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约25.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丛书。2008年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繁体字版。2.《跨文学研究论集初编》(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约35万字)3.《艺术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两人合作,第二作者,本人写作约4.5万字)4.《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人写作约5万字)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十五”重点图书。5.《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本人写作约5万字)“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普通高校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6.《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2年版。(本人写作约0.5万字)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材立项选题。7.《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品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本人写作约6万字)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8.《〈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本人写作约0.6万字)9.《“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约48万字。2012年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繁体字版。10.《现当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反思》,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约23万字。11.《现当代文学文本细读与作家批评论集》,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约22万字。12.《跨文学研究论集二编》(论文集),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约35万字)1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本人写作约2万字。14.《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本人写作约2万字。15.《两浙启蒙思潮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与朱利民合作)16.《从“话语”视角论中国文学》,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约50万字。17.《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论集》,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约19万字。18.《跨文学研究论集三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约41万字。19.《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下),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约90万字。(系2010年度浙江省高校自选主题重点教材建设项目。)20.《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下),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约130万字。21.《大学语文》(A、B卷),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主编,32万+35万字。22.《艺术起源怀疑论》,约23万字,商务印书馆。23.《余华作品版本叙录》(上下册与王晓田合著),约50万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六、主要论文(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 2000年1.《沦陷区文学运动与文学理论批评初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约1.0万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第6期复印。2.《毛泽东文艺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质论比较》,《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约1.2万字。)3.《胡适白话文学理论检讨》,《湖北大学学报》(CSSCI)2000年第2期。(约1.4万字。)4.《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文艺研究》(CSSCI)2000年第2期。(约1.3万字。)《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0年第7期。5.《中国艺术起源研究综述》,《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第3期。(约1.1万字。)6.《马克思恩格斯艺术起源“劳动说”辨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约0.7万字。)7.《鲁迅的语言观与创作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关系》,《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00年第4期。(约2.5万字。)8.《中国文学“古代转型”与“现代转型”之语言论》,《学术论坛》2000年第3期。(约1.0万字。)9.《论毛泽东提出作家世界观改造思想的深刻原因》,《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3期。(约0.8万字)10.《民族学材料作为艺术起源研究实证材料的质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CSSCI)2000年第3期。(约1.1万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卡片”2000年第4期。11.《“以文为诗”述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约1.3万字。)12.《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古代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00年第4期。(约1.2万字)13.《起源终极论批判》,《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00年第4期。(约0.9万字)14.《文化冲突中的文学选择——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品格论》,《学习与探索》(CSSCI)2000年第5期。(约1.1万字)15.《没有雕饰的小说——评〈组织部长和他的同事们〉》,《小说评论》2000年第6期。(约0.8万字)16.《曹禺戏剧精神新论——谈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约0.7万字)17.《“纪元”与“开篇”——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语言学分析》,《浙江学刊》(CSSCI)2000年第6期。(约1.2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复印。18.《“字思维”语言学辨论》,《诗探索》2000年3,4合辑。(约0.7万字)选入《字思维与中国现代诗学》一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19.《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文艺研究》(CSSCI)2000年第6期。(约0.4万字。)2001年1.《“异化”与“归化”──论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影响及其限度》,《江汉论坛》(CSSCI)2001年第1期。(约1.2万字。)《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转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5期“高校学者论坛”。《中华翻译文摘》2001年卷中英文摘要。2.《社会科学的经济力量》,《粤海风》2001年第1期。(约0.4万字)3.《毛泽东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联系论》,《毛泽东思想》(CSSCI)2001年第1期。(约0.6万字)《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第3期复印。收入《文史论文写作文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4.《艺术起源“游戏说”检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约1.2万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7期复印。5.《语言本质“道器”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约1.0万字)6.《论学衡派作为理性保守主义的现代品格》,《天津社会科学》(CSSCI)2001年第2期。(约0.9万字)7.《“艺术”起源怀疑论》,《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约1.3万字)8.《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博士论文答辩录》,《东南学术》2001年第3期。(约1.5万字)9.《比较视角的五四白话文学运动语言学再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2001年第3期。(约1.3万字。)《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1年第4期转载。“文学评论2001年度学术论文提名”,《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提要。10.《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河北学刊》2001年第3期。(约1.0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0期复印。《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6期转载。11.《“两结合”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约0.7万字)12.《〈白鹿原〉文化论》,《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约1.0万字)13.《比较视野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品格论》,《理论与创作》2001年第3期。(约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8期复印。14.《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约0.9万字)15.《思维的差异性与艺术起源怀疑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约0.9万字)16.《怀疑论》,《重庆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约1.4万字)17.《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孝感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约0.7万字)《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6期“文摘卡片”。18.《论两种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CSSCI)2001年第4期。(约1.0万字。)19.《文艺理论与文艺理论背景──读庄锡华〈20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中国图书评论》(CSSCI)2001年第9期。(约0.5万字)20.《神话作为文献材料作为艺术起源研究的实证材料的质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约1.0万字)《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6期。21.《胡适白话文理论新评——从胡适与“学衡派”的分野入手》,《学术研究》(CSSCI)2001年第10期。(约1.2字)22.《〈白鹿原〉“人”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约0.6万字)23.《都市的丰富与空虚──读央歌儿中篇小说〈来的都是客〉》,《特区文学》2001年第6期。(约0.5万字)2002年1.《中国现代文论的历史过程和语言逻辑——论80年代新名词“大爆炸”与90年代新话语现象》,《文艺评论》2002年第1期。(约1.3万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11期复印。2.《贾平凹〈怀念狼〉中的“怪异”现象研究》,《艺术广角》2002年第1期。(约0.8万字)3.《艺术起源研究思维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约1.2万字)4.《毛泽东文艺思想与西方文艺理论比较论》,《云梦学刊》2002年第2期。(约0.7万字)5.《余华:一位哲学家》,《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约0.9万字)6.《翻译本质“二层次”论》,《外语学刊》(CSSCI)2002年第2期。(约0.9万字)7.《毛泽东文艺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比较论》,《孝感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约0.8万字)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2002年第5期复印。8.《史前考古材料作为艺术起源研究实证材料的质疑》,《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约1.6万字)9.《艺术起源“劳动说”检讨》,《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约1.0万字。)10.《论〈白鹿原〉对阶级模式的超越》,《理论学刊》(CSSCI)2002年第3期。(约0.7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8期复印。选入《说不尽的〈白鹿原〉——〈白鹿原〉评论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1.《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下意义》,《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3期。(约1.0万字)12.《刘勰“风骨”理论通释》,《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约1.1万字)13.《汉字·汉语·汉文化》,《诗探索》2002年3、4合辑。(约1.1万字)14.《化景为情,情景交融──浅析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美》,《名作欣赏》2002年第4期。(约0.3字)15.《翻译文学: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2002年第4期。(约1.2万字)《中华翻译文摘》2002-2003卷中英文摘要。16.《怀念狼:一种终极关怀》,《四川大学学报》(CSSCI)2002年第5期。(约0.7万字)17.《语言运动与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学的理论与现实》,《文学评论》(CSSCI)2002年第5期。(约1.5万字)《社会科学报》2002年11月14日摘要。18.《对“自由”的误解与周作人的人生悲剧》,《社会科学研究》(CSSCI)2002年第5期。(约1.0万字)《新华文摘》2003年第1期“论点摘编”。19.《艺术起源“宗教说”检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约1.3万字)20.《反思中国文学史——读戴燕〈文学史的权力〉》,《中国图书评论》(CSSCI)2002年第11期。(约0.5万字)2003年1.《时间、理论与问题意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习与探索》(CSSCI)2003年第1期。(约1.2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复印。2.《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新疆大学学报》(CSSCI)2003年第1期。(约1.4万字)3.《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体系”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约1.0万字)4.《论“中与西”的现代学术意识性》,《山西大学学报》(CSSCI)2003年第1期。(约0.8万字)5.《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03年第2期。(约1.1万字)《新华文摘》2003年第7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9期复印。6.《学术情理化批判》,《天府新论》2003年第2期。(约0.6万字)7.《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中心论”批判》,《人文杂志》(CSSCI)2003年第2期。(约1.1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复印。《观点——2003·文学》摘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学术月刊》2004年第10期摘要。入选《21世纪年度文学评论选·2003文学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8.《评王本朝的〈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2003年第2期。(约0.5万字)9.《80年代新名词与90年代新话语现象语言文化论》,《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约0.8万字)10.《重谈亨廷顿的“文化冲突”理论》,《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约0.9万字)《理论参考》2005年第7期转载。11.《学术大视野与文化建设》,《东南学术》2003年第4期。(约1.4万字)12.《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文学”本位观批判》,《文艺研究》(CSSCI)2003年第5期。(约1.3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1期复印。《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转载。“2003年度《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社会科学报》摘要。入选《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甲编·新文学史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13.《“心路”与“历程”——读彭诚散文集〈永远的神女〉》,《理论与创作》2003年“文艺研究专刊”。(约0.5万字)2004年1.《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近代意义》,《福建论坛》2004年第1期。(约1.0万字)《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论点摘编”。《社会科学报》摘要。2.《艺术“起源”怀疑论》,《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约0.8万字)3.《论胡适与“学衡派”在文化建设观念上的分野》,《求是学刊》(CSSCI)2004年第1期。(约0.9万字)4.《论“忠实”作为文学翻译范畴的伦理性》,《外国文学》(CSSCI)2004年第2期。(约1.2万字)5.《“自由至上主义”及其命运:周作人附敌事件之成因》,《河北学刊》(CSSCI)2004年第3期。(约1.0万字)6.《艺术起源“动因论”质疑》,《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约0.8万字)7.《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广东社会科学》(CSSCI)2004年第3期。(约1.1万字)8.《选择、吸取与衍变——论中国现代“自由”话语的建构》,《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04年第8期。(约1.2万字)9.《鲁迅“中国现代的圣人”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2004年第4期。(约0.9万字)10.《中国近现代个人主义话语及其比较》,《新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约1.4万字)11.《重建学术公共话语:关于当代中国学术话语规范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约0.8万字)《社会科学报》2004年11月18日第5版摘录。收入《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2.《论当代比较诗学话语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外国文学研究》(CSSCI)2004年第5期。(约1.2万字)《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摘要。13.《论中国古代的“个人”话语及其本质》,《思想战线》(CSSCI)2004年第5期。(约0.8万字)14.《文学流派的文学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CSSCI)2004年第5期。(约0.9万字)15.《论中国近代文学本位性》,《学习与探索》(CSSCI)2004年第6期。(约0.9万字)16.《“个人”与“国家”的整合——论中国现代文学“自由”话语的理论建构》,《厦门大学学报》(CSSCI)2004年第6期。(约1.2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复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4卷)(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编,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2005年1.《中国现代“自由”话语与文学的自由主题》,《文学评论》(CSSCI)2005年第1期。(约1.4万字)《新华文摘》2005年第6期“论点摘编”。2.《文学翻译研究与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吴元迈先生访谈录》,《外国文学研究》(A&HCI)2005年第1期。(约1.1万字)《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复印。3.《重审五四白话文学理论》,《学术月刊》(CSSCI)2005年第1期。(约1.0万字)4.《从个体自由到群体自由——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国化》,《学海》(CSSCI)2005年第1期。(约1.6万字)5.《为重新思考陈独秀打开一片思路》,《中国图书评论》(CSSCI)2005年第3期。(约0.5万字)6.《全球化与民族文学生存境遇及其言说》,《当代文坛》(CSSCI)2005年第2期。(约0.8万字)7.《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派诗学”研究——读曹万生著〈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05年第2期。(约0.4万字)8.《残雪〈民工团〉文本细读》,《云梦学刊》2005年第2期。(约1.1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复印。9.《“学院批评”与“作家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两种路向及其问题》,《思想战线》(CSSCI)2005年第3期。(约1.2万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学术卡片”摘要。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11期复印。《观点·文学2005》摘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0.《中国现代文学史“审美中心主义”批判——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社会科学战线》(CSSCI)2005年第3期。(约1.1万字)《文艺报》2005年9月1日“学术新见”摘要。11.《论中西比较诗学的“超越”意识》,《浙江大学学报》(CSSCI)2005年第4期。(约1.1万字)12.《论“反懂”的文学欣赏》,《文艺理论研究》(CSSCI)2005年第4期。(约1.1万字)13.《论文学的“非理性”与欣赏的“反懂”性》,《浙江社会科学》(CSSCI)2005年第5期。(约0.8万字)14.《“精确”作为中西比较诗学批评话语的语义分析》,《江汉论坛》(CSSCI)2005年第10期。(约0.8万字)15.《重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人文杂志》(CSSCI)2005年第6期。(约0.9万字)《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复印。入选李雨春、杨志编《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21世纪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006年1.《论学院批评的问题表现及其原因》,《学术界》(CSSCI)2006年第1期。(约1.0万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第2期转载。《资料通讯》2006年第3期摘要。2.《论古代汉语的“诗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以〈关睢〉“今译”为例》,《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约1.5万字)全文收入《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二集》(约2.3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3.《现代语言本质观研究路径及其检讨》,《宁夏大学学报》(CSSCI)2006年第1期。(约0.8万字)4.《提倡“唱反调”的文学批评》,《内蒙古社会科学》(CSSCI)2006年第2期。(约0.8万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8期复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5-2006年卷)(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5.《论当代诗歌写作及欣赏中的“反懂”性》,《文艺研究》(CSSCI)2006年第3期。(约1.3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复印。6.《语言的三个维度与文学语言学研究的三种路向》,《江苏社会科学》(CSSCI)2006年第3期。(约1.4万字)《新华文摘》2006年第16期“论点摘编”。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反懂”的讨论及其理论反思》,《学术月刊》(CSSCI)2006年第7期。(约1.8万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第5期转载。《文艺理论》2007年第3期复印。8.《论“话语”及其“话语研究”的学术范式意义》,《学海》(CSSCI)2006年第4期。(约1.8万字)9.《论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学术品格》,《天津社会科学》(CSSCI)2006年第6期。(约0.7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复印。2007年1.《论都市“病相”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建构意义》,《文学评论》(CSSCI)2007年第2期。(约1.1万字)2.《鲁迅与文学翻译及其研究现状与前景》,《广东社会科学》(CSSCI)2007年第2期。(约1.0万字)3.《论鲁迅的“二重性”及其文学表现》,《文艺争鸣》(CSSCI)2007年第5期。(约0.8万字)4.《近80年鲁迅文学翻译研究检讨》,《社会科学研究》(CSSCI)2007年第3期。(约1.0万字)《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论点摘编”。5.《论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超越”性》,《中国文学研究》(CSSCI)2007年第3期。(约0.8万字)6.《论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体性及其关系》,《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07年第4期。(约0.8万字)7.《本体与方法: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西北师大学报》(CSSCI)2007年第4期。(约1.1万字)2008年1.《意义与局限: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CSSCI)2008年第1期。(约1.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7期“论点摘录”。2.《论中国古代文学欣赏的非“懂”性》,《河北学刊》(CSSCI)2008年第1期。(约1.2万字)3.《重建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西南大学学报》(CSSCI)2008年第1期。(约1.3万字)4.《〈雷雨〉的伦理学解读》,《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08年第1期。(约1.3万字)5.《现代文学层面的翻译文学新研究——评李今〈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约0.5万字)6.《放宽评价尺度,扩大研究范围》,《文艺争鸣》(CSSCI)2008年第3期。(约0.5万字)7.《“现代性”研究的语言学范式:话语论》,《学术月刊》(CSSCI)2008年第5期。(约1.7万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摘要”。8.《重审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性质和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2008年第3期。(约1.3万字)9.《“新现代性”:“新世纪文学”的理论探究》,《文艺争鸣》(CSSCI)2008年第6期。(约0.8万字)10.《“可爱”:一种新的审美时尚》,《天府新论》(CSSCI)2008年第4期。(约0.6万字)11.《论余华小说的“现实性”与“先锋性”及“转型”问题》,《文艺争鸣》(CSSCI)2008年第8期。(约1.3万字)12.《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接受》,《外国文学研究》(A&HCI)2008年第4期。(约1.5万字)13.《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论争——评〈袁良骏学术论争集〉》,《文艺研究》(CSSCI)2008年第9期。(约1.2万字)14.《论“启蒙”作为“主义”与现代文学的缺失》,《人文杂志》(CSSCI)2008年第5期。(约1.5万字)《新华文摘》2009年第3期“论点摘编”。《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复印。2009年1.《古诗词“今译”作为“翻译”的质疑》,《社会科学研究》(CSSCI)2009年第1期。(约1.3万字)2.《放宽文学视野评价金庸小说》,《西南大学学报》(CSSCI)2009年第1期。(约1.4万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学术卡片”。《今古传奇武侠杂志》2009年6月下半月版转载(有删节)。3.《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2009年第2期。(约1.2万字)4.《当代文学及其“时间段”划分》,《学术月刊》(CSSCI)2009年第4期。(约1.5万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5.《读古书与现代知识分子》,《学术界》(CSSCI)2009年第3期。(约0.7万字)6.《“启蒙”与“救亡”》,《山东社会科学》(CSSCI)2009年第6期。(约0.9万字)7.《中西文化交流与现代汉语体系的形成》,《学术研究》(CSSCI)2009年第9期。(约0.8万字)8.《论翻译文学的“二重性”》,《天津社会科学》(CSSCI)2009年第5期。(约0.8万字)9.《林语堂的文化品格研究——读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09年第5期。(约0.4万字)10.《重审中国近现代“启蒙”话语》,《云南社会科学》(CSSCI)2009年第6期。(约0.9万字)11.《论“修改”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化意义》,《东岳论丛》(CSSCI)2009年第11期。(约1.0万字)2010年1.《〈城堡〉:“反懂”的文本与“反懂”的欣赏》,《外国文学研究》(A&HCI)2010年第1期。(约1.5万字)2.《金庸武侠小说的版本考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约1.1万字)3.《论〈城堡〉时间的后现代性》,《国外文学》(CSSCI)2010年第1期。(约1.0万字)4.《中国离诺贝尔文学奖究竟有多远?》,《文艺争鸣》(CSSCI)2010年第6期。(约0.7万字)5.《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思想方式批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4期。(约1.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1期转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6期转载。6.《“五四”新文学与古典传统及其评价》,《文学评论》(CSSCI)2010年第5期。(约1.6万字)7.《论中国文论“失语症”现状及“重建”的可能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5期。(约1.6万字)《新华文摘》2011年第4期“论点摘编”。8.《中国古代学术话语的历史变迁及其品格》,《湘潭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6期。(约1.0万字)9.《废名诗歌新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6期。(约1.0万字)《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复印。2011年1.《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历史过程及其当下建构》,《浙江大学学报》(CSSCI)2011年第2期。(约2.1万字)《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3期转载。《新华文摘》2011年第19期“论点摘编”摘要。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1年第3期复印。2.《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中西维度》,《河北学刊》(CSSCI)2011年第2期。(约0.7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复印。3.《论残雪的写作及其研究之意义》,《文艺争鸣》(CSSCI)2011年第6期。(约1.2万字)4.《论残雪小说的“反阅读”倾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2011年第9期。(约1.5万字)5.《论残雪“反懂”的文学观及其写作》,《小说评论》(CSSCI)2011年第5期。(约0.7万字)6.《论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反懂”写作》,《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约1.3万字)7.《“80后”小说的文学史定位》,《学术月刊》(CSSCI)2011年第12期。(约1.5万字)2012年1.《重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社会科学》(CSSCI)2012年第1期。(约1.1万字)2.《鲁迅王蒙比较漫议》,《文艺争鸣》(CSSCI)2012年第4期。(约0.9万字)3.《论残雪小说的“读不懂”与文学阅读的“反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2012年第6期。(约1.3万字)4.《光焰与迷失:“80后”小说的价值与局限》,《中国社会科学》(CSSCI)2012年第10期。(约2.1万字)获浙江省社联第五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教育部。5.《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翻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2年第5期。(约1.5万字)《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6期转载。2013年1.《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及其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3年第2期。(约1.5万字)《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3期转载。2.《〈第七天〉的续接与延伸》,《小说评论》(CSSCI)2013年第5期。(约1.1万字)3.《论审美产品中的非审美因素及其评价作用》,《江汉论坛》(CSSCI)2013年第10期。(约1.0万字)《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1期摘要。4.《超越在地经验:潘碧华散文的书写策略》,《丽水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约0.7万字)2014年1.《文学批评的操守与格局》,《文艺争鸣》(CSSCI)2014年第2期。(约0.4万字)2.《论两个金庸与两种金庸武侠小说》,《西南大学学报》(CSSCI)2014年第3期。(约1.7万字)《新华文摘》2014年第16期“论点摘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9期学术文摘。3.《〈瞻对〉:一个历史学体式的小说文本》,《文学评论》(CSSCI)2014年第4期。(约1.5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9期复印。4.《金庸小说的误读与武侠小说形象重塑》,《文艺研究》(CSSCI)2014年第7期。(约0.7万字)5.《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文艺报》2014年7月9日。(与张彬合作,约3000字)6.《文学创作风格的根本在于创新》,《文艺报》2014年8月11日。(与谢文兴合作,约3000字)2015年1.《论现代文学欣赏方式及其理论基础》,《河北学刊》(CSSCI)2015年第1期。(约1.1万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4期转载。2.《论经典文本的分裂与解构性——以卡夫卡〈城堡〉为例》,《西南大学学报》(CSSCI)2015年第2期。(约1.9万字)3.《清末语言学汉字汉语变革方案及其意义》,《学术月刊》(CSSCI)2015年第7期。(约1.4万字)《新华文摘》2015年第22期“论点摘编”。4.《文学问题及问题周边——高玉教授访谈》,《学术月刊》(CSSCI)2015年第7期。(谢文兴访谈,约1.0万字)5.《论〈敬告青年〉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建构的意义和地位》,《上海文化》2015年第8期。(约1.1万字)6.《〈城堡〉无主题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约1.4万字)7.《百年来汉字简化思想及其反省》,《南国学术》2015年第4期。(约2.2万字)8.《艺术起源“符号说”检讨》,《东南大学学报》(CSSCI)2015年第5期。(约1.2万字)9.《语文应该用一生来学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6日。(约3000字)10.《文学真实:“非虚构”的内在逻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21日。(与谢圆圆合作,约3100字)11.《提倡“大文学”教育》,《人民日报》2015年11月6日。(约3000字)12.《文学教育如何不做“屠龙术”?》,《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8日。(约3200字)13.《重申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文艺报》2015年1月21日。(与陈茜合作,约3000字)14.《当代文学应引领时代》,《文艺报》2015年3月6日。(与谢文兴合作,约3000字)15.《当代何以缺少真正的文学批评》,《文艺报》2015年4月29日。(与谢文兴合作,约2000字)16.《为什么短篇小说非常重要?》,《文艺报》2015年第7月30日。(与陈莤合作,约2500字)17.《高玉谈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实践》,《当代文艺理论家如是说》,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约1.1万字)2016年1.《论中国当代文学的语言品格与繁荣前景及发展策略》,《社会科学》(CSSCI)2016年第1期。(约1.4万字)《新华文摘》第12期“论点摘编”。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阅读与余华创作的先锋转向》,《外国文学研究》(A&HCI)2016年第1期。(约1.2万字)3. 《重估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短篇小说》,《文艺争鸣》(CSSCI)2016年第4期。(约2.0万字)4.《动物和儿童的行为与心理材料作为艺术起源材料怀疑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约1.2万字)5.《无法企及的客观与真实——重思文学史写作及评价的标准问题》,《文艺研究》(CSSCI)2016年第5期。(约1.1万字)6.《论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及其历史意义》,《中山大学学报》(CSSCI)2016年第3期。(约1.6万字)《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5期摘要。7.《论余华的早年阅读与初期创作及其关系》,《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约1.1万字)《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6期摘要。8.《语言文字起源作为学术问题之怀疑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约1.0万字)9.《语言优势与中国当代文学大国图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2016年第10期。(约1.2万字)10.《中外小说“成长主题”流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9月26日。(约3200字)2017年1.《论何建明报告文学的文体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当代文坛》2017年第3期。(与徐勇合作,约1.2万字)2.《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教育基本模式之检讨》,《文学评论》(CSSCI)2017年第4期。(约1.6万字)3.《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余华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2017年第7期。(约1.3万字)4.《论清末民初期刊白话文的传承与新变》,《学术月刊》(CSSCI)2017年第8期。(约1.6万字)附一:2000年以前重要学术论著(一)、著作:1.《旅游——寻找生命的家园》,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两人著,第二作者,本人写作约14万字。台湾版改名《旅游美学》,五南出版社,1995年版。2.主编教材《新编文学理论教程(文学概论部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本人写作约3万字)3.主编教材《新编文学理论教程(专题部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华诗歌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参编,本人写作约15万字。(二)、论文:1.《毛泽东邓小平论政治与文艺的关系浅探》,《理论与创作》1994年第1期。(约0.9万字)2.《论〈三国演义〉的主体意识》,《通俗文学评论》1995年第2期。(约0.7万字)3.《也谈新时期为何未能产生大师级作家》,《芳草》1998年第6期。(约0.5万字)4.《艺术起源“摹仿说”检讨》,《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约0.7万字)5.《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现代性》,《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约0.7万字)6.《人文精神讨论中的文学理论批评述评》,《襄樊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约0.9万字)7.《论“神示苍生三部曲”的艺术特色》,《当代文坛》1999年第3期。(约0.6万字)8.《普列汉诺夫艺术起源“劳动说”检讨》,《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约0.8万字)9.《话语复古主义的语言学迷误——论中国现代文论的现状及其趋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约1.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第1期复印。《文论报》、《文艺理论研究》摘要。10.《“世纪末文学转型”的语言学质疑》,《文艺评论》1999年第6期。(约1.1万字)附二:主要民间学术荣誉1.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统计,2000-2004年全国中国文学CSSCI发表论文排名,本人名列全国第三。2.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统计,2005-2006年全国中国文学CSSCI发表论文排名,本人名列全国第二(并列)。3.“论当代比较诗学话语困境及其解决路径”,获2004年度《外国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FLS Prize)。2005年。4.第二届“精伦奖”一等奖学金(学术奖)。1999年。“武大、华工、华师三校‘精伦奖’奖励委员会”。5.“比较视角的五四白话文学运动语言学再认识”,“文学评论2001年度学术论文提名”。6.“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文学’本位观批判”,“2003年度《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7.“论两种外国文学”,获“2001年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优秀论文奖”。2002年。(本资料截止2017年6月)

杨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