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页移动版

首页 - 同济大学

王鑫

姓名 王鑫
教师编号 107642
性别
学校 同济大学
部门 艺术与传媒学院
学位 博士
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教授
联系方式 【了解更多】
邮箱 【了解更多】
人气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王鑫,文学博士,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主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王鑫教授接受过哲学、美学、文艺学、管理学、传播学以及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的学术训练,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跨学科研究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势,展现较为开阔和多元的研究特质。目前主要从事媒介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不仅有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也展示出学术研究过程中思敏和力行的双重特质。出版专著1部,主编和参编8部,并且在Human -Machine Communication、Inter- Asia Cultural Studies、《国外社会科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记者》《探索与争鸣》《中州学刊》《江西社会科学》《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文化研究》等SSCI、CS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其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转摘;同时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评论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项目近10项,校级项目多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民政部项目多项;曾先荣获辽宁省政府第七届、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以及其他国家级、省级、市级学术成果奖项十余项,其他荣誉奖励10项,并被评为市级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王鑫教授坚持从哲学、美学、艺术、文化研究视野进入传播学的治学路径,以跨学科的理论基础提供问题解释的新视角,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注重理论与技术发展实践相结合,对当代文化现实的媒介化特征做出了重要的学术探索和理论阐释。王鑫教授立足纵向历史考察与横向中西对比研究;立足技术新发展,批判性审视“技术-媒介-传播-文化-人”的互动关系,探究媒介技术发展对人的生存状态、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等构成的影响。特别是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进行历史、哲学、文化、美学、艺术等维度考察,显示出跨学科研究的新颖性、独特性。 王鑫教授热爱教学工作,先后承担《美学原理》《西方美学史》《中外传播史》《艺术概论》《影视美学》《叙事艺术》《中国思想文化》《传播批判理论》《媒介文化研究》等本、硕、博三个层面的课程多门,主持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3项,参与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撰写多篇教改论文,并且荣获省、校级教学比赛三等奖,曾荣获校级本科优秀青年教师。王鑫教授以学术为志业,愿意在诗神驻脚的课堂,传播对美的感动、对善的追寻和对真的向往。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媒介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传播理论研究,传播思想史研究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同济大学中国话语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本研究中心立足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家战略,以及后疫情时代全球秩序新变化对国际传播这一基础性命题新的视野和挑战,即在多学科协同背景下,从整体性、普惠性、共生性方面思考国际传播的范式和体系。旨在通过系列的国际传播研究,提炼出共通和共同价值观,成为国际传播的基础内容:确认“国际传播”与中国话语作为国家战略不断完善和补充的内容;确认在全球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发生改变以及“后疫情”时代,中国话语以及国际传播研究提出的新的问题和要求;突出研究的语境化、历史性和时代性。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对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中国国际传播的技术和艺术。 项目情况 1.《文明互鉴视阈下中华礼文明当代转化的国际传播研究》(在研)202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简介:中华传统礼文明以其“刚柔相济”的特质,从观念、制度、仪式、器物等方面塑造了传统社会的共识、秩序以及人的交往方式。在当代社会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中华传统礼文明包含的“礼之用,和为贵”,“礼者,敬人也”,“礼尚往来”等观念对建构和平、互敬、共好、互惠、互利的良好国际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理念、策略与方法研究》等选题的启发,试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类文明融通与互鉴视角下,探究中华礼文明当代转化的国际传播理念、内容、路径和效果等,“以礼为媒”,通过与“多彩文明”(习近平语)交流互鉴,使之成为良好国际外部环境的建构的价值基础和实践取径。2. 2023.6-中华文明世界意义及其传播力影响力研究(在研) 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项目资助项目简介:要对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进行阐释与说明,寻求不同文明与文化的连接基点。增强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应避免过于强势和直接的宣传,本研究提出建立“三化”和“五共”模式。“三化”指的是“默化”“涵化”和“润化”,强调“不说之说”“不讲之讲”;“五共”指的是“共生”“共识”“共感”“共通”“共好”,强调人类文明对话和互鉴的基础。其次,本文研究围绕中华文明构成的物质性议题、文化性议题、情感性议题展开研究研究聚焦在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农业文明的世界意义与全球传播(以稻为媒);第二,中华礼乐文明的世界意义与全球传播(以礼为媒);第三,中国传统美学的世界意义与全球传播(以美为媒);这三个方面既独立构成研究视域,又构成文化内在的衔接与关联。本研究通过“理-事-情-境”四位一体的叙事逻辑,并从整体性出发,探寻人类沟通和对话的四个面向:共通感、普惠性、人“情”化和世界“观”,思考增强中华文明全球传播的新范式和新路径。3. 2023.10“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研究(在研)科技部项目项目简介:本研究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以全球学术对话平台和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同济大学部校共建项目为依托,在“中国-全球”的体系中锚定中国叙事的位置和国际传播的基点,建立国际传播新的范式和路径,并从较长时段做好国际传播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工作;致力于中国学术的国际传播,依托全球中国学术院和环球世纪出版社,推动中国学术成果的海外出版,在英语世界里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道理,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思考和中国智慧,从基础理论层面上为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探索新的路径。进一步推进同济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力争将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水平、国际合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借助国际合作方面以及海外学术交流和联合课程开发,培养学生宽阔的学术视野和良好的国际合作能力。4. 2023.5-2023.10,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实践与世界意义研究(结项) 中国外文局2023年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协调机制2023年度项目项目简介:讲什么、对谁讲、如何讲、用什么方式讲,这一通用模式和逻辑并非能涵盖本研究的全部内容。面对新的问题、意图和目标,还需要另辟蹊径,不是“为了讲而讲”,而是面对世界秩序新的想象和实践、面对人类生存境遇的诸多挑战以及地球遭遇的生态环境危机时寻找的答案之一。因此,有必要站在人类大历史和世界的时空之下去考察中国提出并且正在实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是一个国家百年来探索精神和探索成果的凝聚,也是对人类经验智慧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的理论反思。后疫情时代和国际诸多不稳定因素导致全球秩序出现新的变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总结和理论阐释以及发展愿景,是否能为一个更和谐的世界提供路径,有待于如何去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如何实现中国化向世界性的转变、实现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转换、实现民族性向人类性的转变,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能否被全球聆听的关键,也是能否进行全球传播的关键。因此,该命题蕴含了和国家战略有关的几重任务: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要为世界发展和人类福祉提供的中国方案,如何把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容、内涵、逻辑、框架和要旨讲得清楚,让世界人民听得懂。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总结和讲述中国选择的道路以及取得的世人瞩目的成就,如何在未来能够继续开创将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新境界,如何讲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故事,凝聚奋斗的共识和实现愿景的决心。第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体系,需要创新话语体系解释范式,为全球传播提供更开放的路径和策略。这需要在多学科协同背景下,从人类总体性、普惠性、共生性方面思考人类文明和命运共通和连接的部分。5. 2022.6-世界秩序实践与想象下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新范式与新路径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2120220300,在研)项目简介:基于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以及新世界秩序的想象和实践,本研究借鉴清代叶燮的“理-事-情”的叙事逻辑,建立国际传播中的“中国道理—中国故事—中国情感”三位一体研究框架,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概念和价值观念,统摄“故事”和“情感”,并从“理-事-情”的角度寻找人类共通的根源,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进阶和拓展。并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探求人类文明和中国话语沟通的四个面向:共通感、普惠性、人“情”化和世界“观”,为国际传播提供新范式和新体系。6. 2021.6- 中国话语与国际传播研究(在研) 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项目资助项目简介:本研究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下的中国话语与国际传播,注重理论的阐释与实践的研究相结合,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基于物质性与流动性的转向,强调传播的“三化”,即“默化、涵化、润化”,通过物的流转和人的流动,在“不说之说,不讲之讲”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以“五共”模式,从“共生、共识、共感、共通、共好”出发,强调人类文明对话和互鉴的基础。本研究分析中华文明构成,将文明传播的议题分为物质性议题、文化性议题和情感性议题,从以稻为媒、以礼为媒和以美为媒三个角度以及“理-事-情-境”四位一体的叙事逻辑,从“共通感”“普惠性”“人‘情’化”和“世界‘观’”四个面向,思考增强中华文明全球传播的新范式和新路径。7. 2016-2021,《BBC中国题材纪录片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研究(2000-2015)》,负责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编号:20213048)项目简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研究是一个宏大命题,涉及不同文化话语体系的交汇,通过了解其他话语体系,实现互鉴和融通,才能创造性地构建自己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为此,本研究以英国广播公司(BBC)2000—2015年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为切口,研究“他者”言说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方式,以及英语语境下受众的接受情况,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自我言说”提供借鉴,构建合宜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8. 2021-2022,《辽宁省工业文化形象与精神研究》,负责人,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结项编号(2021ls1ktj1-194)项目简介:为了服务地方和区域发展,以多学科视角,将物质性、流动性引入到传播学的研究中,基于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背景,将深度访谈等质化研究方式和文本分析等量化研究方式相结合,对辽宁工业文化的形象和精神以及如何传播进行研究,并与省内知名学者进行访谈,与辽宁日报合作,推出辽宁工业文化和精神大型访谈类报道。9. 2021-2023,《物质转向与流动性:传播学发展新的内容、范式与向度研究》,负责人,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 项目编号(LJC202015)项目简介:本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第一,基于“传播”这一关键词演绎的历史和逻辑进行梳理,勾勒出传播研究物质向度的演进的路径,以及在戴维·莫利“重新定义传播”的框架下展开,发掘“传播物质转向”对于当下传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由传播研究的物质转向,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提出来,就是传播研究的空间问题。随着20世纪末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空间成为学者集中探讨的问题。随着传播研究的空间转向,实体地理空间的重要性再次被提示。这也呼应了当下热门的媒介空间化的问题。本研究将在此清理传播研究物质转向与媒介空间化的关系。第三,与前两个问题勾连,第三个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问题将“浮现”,那就是流动性的问题。流动性在当下甚至具有本体性意义。流动性将物质转向和空间问题接合起来,构成了一个传播研究的“闭环”。无论是人、商品、资本以及其他物的流动,甚至是病毒等,都将这个地域和全球联结起来。第四,传播研究的问题域宽泛化之后,以“媒体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将遭遇解构,那么媒介研究到底何为?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媒介?媒介研究和传播研究这两个经常被替换使用的概念,到底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才能更好的厘定研究的边界和疆域。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将在历史和现实、经验和文本、观念和逻辑等维度展开研究,既有关键文献的清理和综述,评述该研究的基本内容;也将把某个关键学者,比如戴维·莫利的核心观点置于与其他学者的交光互影中呈现。 报考意向 招生信息 艺术与传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序号 专业 招生人数 年份 1 新闻与传播 5 2023 博士研究生 序号 专业 招生人数 年份 1 设计学 1 2023 博士1: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报考意向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博士 硕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提交 科研项目 1. 2023年10月《“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研究》(在研)科技部项目2.202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明互鉴视阈下中华礼文明当代转化的国际传播研究》3. 2023.6-中华文明世界意义及其传播力影响力研究(在研) 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项目资助4. 2023.5-2023.10,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实践与世界意义研究(结项) 中国外文局2023年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协调机制2023年度项目5. 2022.6-世界秩序实践与想象下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新范式与新路径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2120220300,在研)6. 2021.6- 中国话语与国际传播研究(在研) 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项目资助7. 2016-2021,《BBC中国题材纪录片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研究(2000-2015)》,负责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编号:20213048)8. 2015-2017,《新媒体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研究》,负责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L15BXW006)结项证书编号210803059. 2009-2014,《沈阳工业文化遗产开发中的人文意蕴阐析及其实践层面考察》,负责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L09BSHO15)结项证书编号2017103610. 2021-2022,《辽宁省工业文化形象与精神研究》,负责人,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结项编号(2021ls1ktj1-194)11. 2021-2023,《物质转向与流动性:传播学发展新的内容、范式与向度研究》,负责人,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 项目编号(LJC202015)12. 2019-2022《多模态隐喻视角下中国外宣期刊封面中的中国形象建构》 第一参与人 2019年度辽宁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立项计划13. 2019-2022,《清代新闻传播史史料学研究》,第二参与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 19BWX008)(在研)14. 2019-2022,《晚清至民国摄影观念研究》,第三参与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项目编号19DF204)(在研) 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1.《基于“理解”的ChatGPT人机交流反思与主体性问题复归》,《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9期(CSSCI,独立作者)2.《情感与空间:城市灵韵与流动性》,《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7期(CSSCI,独立作者)3.《痛感与共识:创伤共通感的跨文化连接理路及传播实践——基于生态创伤影像的分析与反思》,《新闻与传播评论》,2023年第4期(CSSCI,第一作者)4.《在共生中抵抗:算法社会的技术迷思与主体之困》,《东南学术》,2023年第4期(CSSCI,独立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社会学》2023年第11期)5.《情感与主体性:算法社会中人机关系构成及其共生进路》,《传媒观察》,2023年第6期(CSSCI,第一作者)6.《从共通走向共识:国际传播跨学科基础理论引入与研究进路》,《世界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CSSCI,独立作者)7.《约翰·厄里“新流动范式”与传播物质性研究对社会学理论的接合与涵化》,《国际新闻界》,2023年第3期(CSSCI,第一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新闻与传播》2023年第7期)8.《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传统共通性理论的当代阐释》,《江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CSSCI,第一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文化研究》2023年第9期)9.History, context and path: some key issues in contemporary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David Morley,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2022.3,SSCI10.《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审美进阶与“感-情-理”结构》,《山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CSSCI,独立作者)11.《流动性、具身化与符号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议程与路径拓展》,《新闻记者》2022年第9期(CSSCI,独立作者)12.《“以食为媒”:情感经验、集体记忆与跨文化传播的物质向度》,《文化研究》,2022.03(CSSCI集刊,第一作者)13.《后疫情时代的城市结构》,《媒介批评》第14辑,2022年11月(CSSCI集刊,译者)14.《以美为媒: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与审美文化系统建设研究》,《京师文化评论》,第9辑,2(第一作者)15.《全球视域下“转文化”的概念、实践与生产——与常向群教授的的对谈》,《跨文化传播研究》第5辑,第一作者16.《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概念、语境、问题与面向——对马丁·阿尔布劳教授的访谈》,《国外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CSSCI,独立作者)17.《历史、语境与通路:当下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几个关键题——对戴维·莫利教授的访谈》,《国际新闻界 》,2021年第11期(CSSCI ) 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转载2022年第4期18.《历史电影的转轨、再造与证成——当代美国历史电影的种族政治转向与话语接合策略》,《上海大学学报》,2021年第11期(CSSCI,第一作者)19.《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跨文化叙事研究——基于杜甫在英文世界传播的考察》,《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年第9期(CSSCI扩,第一作者)20.《孔子学院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五重意象”——与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锷的对谈》,《辽宁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CSSCI扩,第一作者)21.《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封锁中的流动性》,《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3期(CSSCI ,译者)22.《算法批判与人-机社会想象》,《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3期(CSSCI,独立作者)23.Artificial Intuition and Neuromorphic Hardware: Imagining the Human Subject,Human Machine Communication,2021.2(SSCI,通讯作者)24.《物质性与流动性:对戴维·莫利传播研究议程扩展与范式转换的考察》,《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9期(CSSCI,独立作者)25.《传播与运输:信息、人和商品的流动性》,《新闻记者》,2020年第3期(CSSCI,译者)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转载2020年第6期26.《如何抵达人的向度:方法、问题与理论——兼评<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7期( CSSCI,独立完成)27.《AI技术与人类主体想象——基于人工直觉在线讨论的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年第5期(CSSCI扩,通讯作者)28.《非虚构写作中的经验、事件与叙事——兼评<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12期(CSSCI扩,独立完成)29.《“金字塔”式深度出版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以辽宁出版集团为个案的考察》,《出版发行研究》,2018年第11期(CSSCI,第一作者)30.《从自我陈述到他者叙事——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困境与契机》,《现代传播》2018年第8期(CSSCI,独立完成)31.《从AI到AM:人工智能的知识观》,《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年第6期(CSSCI扩,第一作者)32.《理解微文化:基于媒介的视角》,《现代传播》,2017年第5期( CSSCI,独立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9期转载33.《微媒介的“新尺度”》,《新闻记者》,2017年第9期( CSSCI,独立作者)34.《微时代小众审美趣味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1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17日转载( CSSCI,独立作者)35.《“准摩登女性”与新感觉经验——杜就田时期<妇女杂志>中的图像话语分析》,《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7年3月版(CSSCI集刊,独立作者)36.《浅谈英文学术写作技巧:把作者的问题变成读者的问题——香港城市大学林芬博士的访谈》,《新闻记者》,2016年第12期(CSSCI,通讯作者)37.《“倒转”思维方式的<确定性的寻求>》,《新闻记者》,2016年第10期(CSSCI,独立作者)38.《交通工具与文化变迁:从绿皮火车到白色高铁》,《文化研究》,2016年春季(CSSCI集刊,独立作者)39.《媒介文化研究与批评范本之一种》,《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 2 期(CSSCI,独立作者)40.《浅析新媒介语境下<红楼梦>的传播与阅读》,《红楼梦学刊》,2014年第6期(CSSCI,独立作者)41.《试论<妇女杂志>的传播机制与女性话语空间构建》,《辽宁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CSSCI,独立作者)42.《忧虑,批判以及拯救——读尼尔·波斯曼的<文化向技术投降>》,《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 7期(CSSCI,独立作者))43.《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批判》,《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2期(CSSCI扩,独立作者)44.《深情结境 妙悟淳成——王向峰近体诗歌的艺术特质》,《辽宁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CSSCI,独立作者)45.《音以律文 声得盐梅——刘勰声律理论浅析》,《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CSSCI,独立作者)46.《BBC纪录片<中国市长>的视听话语》,《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中(总第625期) (中文核心期刊,通讯作者)47.《“城马”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国名城》,2018年第12期(中文核心期刊,通讯作者)48.《影视教育的通识视野及其实践路径分析》,《美育学刊》,2018年第2期(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49.《事件与价值:“新性道德”引发的争论及其影响》,《中国报业》,2017年第4期(中文核心期刊,第一作者)50.《通识教育视域下<影视美学>教学困境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辽宁大学为个案的考察》,《美育学刊》,2017年第5期(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51.《重建诗性——新媒介文化语境下的审美选择》,《芒种》,2014年第10期(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52.《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构建研究——以北京和沈阳为对比》,《中国名城》,2014年第2期(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53.《“人”“文”并重:工业文化遗产开发理念研究——以沈阳工业文化遗产开发为个案》,《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54.《美学教学对提升大学生宙美能力的实效性分析》,《美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55.《图说女性——以民国时期<北京画报>中女性图片为个案的研究》,《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56.《“准摩登女性”与新感觉经验——杜就田时期<妇女杂志>中的女性图像话语分析》,《传媒与社会变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独立作者)57.《AI的可解释性与可靠性——基于“理解”的人-机交流反思与技术逻辑想象》,《计算、智能与传播》,2021年3月(独立作者)58.《现代城市博物馆与城市记忆》,《媒介批评》(CSSCI集刊)(第10辑),2020年(第二作者)59.《主观和客观之间:大数据、变态及数字媒介》,《媒介批评》(CSSCI集刊)(第9辑)》,(独立译者)60.《新媒体时代相声艺术的“守”与“变”》,《艺术广角》,2017年第2期(第一作者)61.《<妇女杂志>与中国现代女性话语转换——从主编更迭的视角考察》,《中国出版史研究(第1辑)》,2016年1月版(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62.《浅析传统文化视域下审美境界的构成与实现》,《中国美学研究(第5辑)》,2015年6月版(独立作者)63.《艺术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保存——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变”与“守”》,《艺术广角》,2015年第4期(独立作者)64.《诗歌:新媒体时代重放的艺术花朵》,《艺术广角》,2015年第3期(独立作者)65.《媒体有责任搭建沟通医患的桥梁》,《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中国新闻奖名专栏)》,2015-01-21( 独立作者,3000字)66.《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艺术的跨媒介叙事逻辑及其批评转型》,《厦大中文学报(第二辑)》,2015年1月版(独立作者)67.《电视剧的品格和流行性》,《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精神品质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4年4月版(独立作者)68.《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诗性维度失落与找寻》,《美学与艺术的新向度——第六届东方美学会议论文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独立作者)69.《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诗性维度的缺失》,《艺术广角》,2013年第6期(独立作者)70.《一种经验激发另一种经验的价值》,《艺术广角》,2012年第4期(独立作者)71.《艺术的生命之维--从经验说起》,《艺术广角》,2012年第2期(独立作者)72.《2011年网络热点事件与公民意识分析》,(独立完成)《北京网络研究发展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2月版73.《电子媒介时代的“四副面孔”》,《媒介批评》,2010年第4辑(独立作者)74.《论王蕴章时期的<妇女杂志>》,《上海文化》,2009年秋季刊(独立作者)75.《浅析传媒视域下女性主体意识表征——以时尚女性杂志为视角》,《艺术广角》,2009年第5期(独立作者)76.《漂亮主义--消费社会的审美变形》,《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影视艺术)》转载,2008年第2期77.《漂亮主义——消费社会的审美变形》,《艺术广角》,2007年第6期78.《以美施育,以美完人——美学教学对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实效性分析》,论文集《新世纪新形势——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二、报纸1. 《中国传统美学助力跨文化传播》,《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6日2. 《八大家穿越千年与我们对话》,《辽沈晚报》,2020年12月3. 《寻找沟通中西方观众的“理、事、情”》,《中国青年报》,2020年6月8日4. 《现实主义作品才能讲述大时代中国故事——我看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辽宁日报》,2017年3月23日5. 《徇路之铎: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女性启蒙》,《北京晚报》,2017年3月8日6. 《<百鸟朝凤>与匠人精神》,《沈阳日报》,2016年5月21日7. 《让诗意实现自我的完整》,《辽宁日报》,2015年4月17日8. 《遇见老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1日9. 《王向峰:大河之向,远山之峰》,《沈阳日报》2018年12月28日 三、著作与教材1. 《媒介思维的谱系》,同济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2.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女性启蒙》,商务印书馆,2016年12月版,独著3. 《共通之路与他山之石: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商务印书馆, 2023年版(待出)独著4  《大学美育》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3年版5. 《媒介批评》(CSSCI集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主编6.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副主编7. 《微媒介与微文化》,《媒介文化十五讲》(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规划教材:传播学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版 3万字,参编8. 《精神分析研究方法》,《传播与媒介文化研究方法》(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规划教材:传播学系列),2017年9月版 4万字,副主编9. 《叙事学研究方法》,《传播与媒介文化研究方法》(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规划教材:传播学系列),2017年9月版 4万字,副主编10. 《艺术本体》,《艺术概论》(大学文科基本用书·艺术)2020年5月版,3万字,参编  四、获奖成果1. 荣获辽宁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政府奖)(2021)2. 荣获辽宁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政府奖)(2021)3. 荣获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辽宁省教育厅)(2021)4. 荣获城乡统筹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乡村文化振兴征文比赛三等奖(2021)5. 荣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 “2020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创新与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2020)6. 荣获辽宁大学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2020)7. 荣获辽宁省美学学会2017-2018年度美学与文学艺术研究成果一等奖;(2019)8. 荣获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学术论文一等奖;(2018)9. 荣获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青年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16)10. 荣获沈阳市2016-2018年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18)11. 荣获辽宁省美学学会2015-2016年度美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7)12. 荣获沈阳市2014-201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2017)13. 荣获教育部留学培训“优秀学员”荣誉称号;(2017) 学生信息 研究生 高源 钟雨静 孙嘉艺 朱字今 孙莉茸 游曜全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王鑫
王鑫
SCI学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