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林
姓名 | 吴国林 |
教师编号 | 81446 |
性别 | 男 |
学校 | 华南理工大学 |
部门 |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学位 | 教授 |
学历 | 教授 |
职称 | 教授 |
联系方式 | 【发送到邮箱】 |
邮箱 | 【发送到邮箱】 |
人气 |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
更新日期:2019年12月13日 姓 名 吴国林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年5月 籍贯 四川营山县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哲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硕导 行政职务 所长 Email ssglwu@scut.edu.cn 工作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 510640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单位电话 13660190516 个人简介 坚持学术原则:向无人处挺进,在边缘处创造新可能。 1、学术能力 扎实的理论物理前沿与技术前沿学术功底,矢志追求优势积累与学术原创。 坚持学术原则:向无人处挺进,在边缘处创造新可能。 基于中国亟需掌握和创造量子科学与量子技术,候选人近30年来学术重点一直紧跟量子科学与量子技术的前沿进展,对当代量子科学和当代量子技术本身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哲学分析。这些研究既有唯物辩证法分析,也有分析哲学、现象学和诠释学的分析;有外在分析,但更注重内在分析,也包括与量子技术相关的技术人工物的内在分析。已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2篇,《哲学研究》4篇,《哲学动态》5篇,《自然辩证法研究》21篇,CSSCI期刊68篇。被《新华文摘》(含数字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收录近30篇。 候选人的科学研究厚积薄发。近5年,独立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篇,《哲学研究》发表论文1篇,发表论文22篇,其中CSSCI论文17篇,著作4部(独著1部)。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篇,1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并且被《新华文摘》数字版全文转载。出版《量子信息哲学》、《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等4部著作。主持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1项(2017年结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科研项目12项。另有1项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正在公示。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独立)、二等奖各1项。接受《中国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的约稿或采访。 2、学术创新 当前,中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科技强国,这为科技哲学提供了更为广阔和深远的舞台。目前,中国对关键核心科学技术——前沿科学技术有重大需求,同时,中国亟须对前沿科学技术本身进行哲学研究,以便为原创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提供哲学启示和反思。近年来候选人的学术重点是对前沿量子科学和量子技术本身进行哲学分析,并原创地提出标志性概念和标识性理论: (1)提出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2)提出“超验”(trans-empirical)概念,正在形成超验科学哲学研究纲领; (3)提出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纲领。 3、学术贡献 (1)首创国际领先的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国外分析的技术哲学包括有Rapp、Kroes、Meijers、Pitt等学者,其代表性研究纲领是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研究纲领,即认为技术人工物是由结构与功能构成的。然而,这一模型存在许多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候选人构建了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研究了技术人工物的自然类、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结构、技术命题、技术推理、技术的三值逻辑关系(2016),原创性提出了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性研究纲领(2016),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著作《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2019)。 (2)基于多年的量子哲学研究的积累,构建超验科学哲学。在量子力学哲学、量子宇宙学、超弦理论哲学、量子信息哲学、量子技术哲学等量子哲学研究方面,发表了40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专著,形成了系统的新观点: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量子纠缠是量子世界的基本性质,非定域性是微观物质的根本性质,微观事物以非定域方式存在;波函数具有物理实在性,它表现的实在就是相对的实体结构实在;量子信息不同于量子实在,量子信息与量子实在同在;超弦具有实在性,是可分与不可分的统一,超弦理论揭示了当代科学的新特征——超验性。相关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面对超弦理论等当代量子论,科学哲学向何处去?2016年,候选人创造性地提出“超验”概念,并指出科学哲学的未来是超验科学哲学,据此,山西大学高策教授申报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论与新科学哲学》(2016)获得成功,候选人是子课题《当代量子论的超验认识研究》的负责人。目前,有关成果取得了重要突破。在超验科学哲学研究纲领方面,正在形成原创的超验认识。近年来候选人提出,当代量子理论是超验的科学,当代量子科学哲学的未来是超验科学哲学。“超验”不同于康德所说的“先验”、“超越”。超验的基本涵义是:超过经验,又不离开经验,还使经验成为可能。目前正将“超验”概念用于当代量子技术,开拓出了一个新的学术空间。 (3)原创的、初步的量子诠释学研究。候选人量子现象学研究表明,不可能从主观意识角度解释量子力学的测量。但是,意识(或自我)在微观世界的科学认识中会起诠释作用。基于候选人近30年对量子科技的追踪研究和量子哲学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候选人初步讨论了量子诠释学的基本概念等,已发表2篇重要论文:《量子诠释学论纲——兼论公共阐释》、《超验与量子诠释》,奠定了量子诠释学的初步基础。 4、学术影响 (1)首创国际领先的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内在地解决了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是对国际上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研究纲领的超越,这是本人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的研究成果,被专家鉴定为:“系统性研究力作”,全面性和丰富性“在国际国内还属首次”。核心论文《论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纲领》(《中国社会科学》,2016),受到多个重要杂志的全文转载;获得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年);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2)高水平的量子哲学与初步的超验科学哲学研究研究。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出版国内第一部系统专著《量子信息哲学》(2011年);出版国际上第一部系统专著《量子技术哲学》(2016),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总编辑张江教授的高度关注,并专程到广州访问与学术讨论(2017)。吴国林被推选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首任理事长(2015)。受《中国社会科学》的约稿,2019年第2期发表了一组“当代量子理论的哲学审视”4篇论文(其中包括本人的“超验与量子诠释”),这也是科学技术哲学界首次以4篇论文在该杂志同时刊出。候选人以超验概念为核心,形成了超验实在、超验认识与超验方法,该概念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赞同,目前,有关成果取得了重要突破。 (3)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开启了新的学术征程。2019年候选人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获得立项,这表明该课题从选题到中标都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肯定,本课题的学术委员会中有德国学者参加。 工作经历 1984-07~1996-08 四川文理学院物理系 助教、讲师 1999-07~2005-12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2005-12~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等 教授 2006-04~2006-04 中国中央党校、教育部等六部委培训班 学员 2006-12~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等 博士生导师 2007-09~2008-09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 访问学者 2008-01~2009-04 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副院长(主持工作) 2009-04~2014-12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副院长 2015-01~2017-08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院长 2015-12~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主任 2016-03-01~2016-03-31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哲学系 访问学者 2017-05~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所长 目前, 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团队—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带头人 学校哲学学科带头人 教育经历 1980-09~1984-07 四川师范大学 理学 本科生 1988-09~1991-07 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 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1996-09~1999-0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研究生 获奖、荣誉称号 1 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独立)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9-06 一等奖 2 广东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排名第3)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5-12 二等奖 3 第6届国家图书奖(个人独著) 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 2003-12 提名奖 4 四川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系列论文,合作项目) 四川省人民政府 1996-12 三等奖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首任理事长(主任)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治课程建设与教学协作专家组专家 广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 广东省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审稿人 《哲学动态》杂志审稿人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审稿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委员会编委,审稿人,等 研究领域 物理学哲学、分析技术哲学、量子信息哲学、量子技术哲学、量子现象学、量子诠释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 科研项目 [1]主持完成1993年年四川省教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物质可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1993-1996),已结项。 [2]主持完成2003年度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量子信息的哲学研究(2004-2007),已结项。 [3]主持2009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项目: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公理化体系研究(2009-2012),已结项。 [4]主持完成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量子控制论的哲学研究(2006-2010),已结项。 [5]主持完成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量子技术的哲学研究(2010-2015),已结项。 [6]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完成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2011-2017),已结项。 [7]主持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之子课题:量子信息技术的认识论研究(2015-)。 [8]主持完成2017年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建设项目:当代技术的认识论研究(x2sx/C2170110)(2017-2018),已结项。 [9]主持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论与新科学哲学”之子课题:当代量子论的超验认识研究(2016-)。 [10]主持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软计算’的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研究”之子课题:软计算与科学革命(2017-)。 [11]主持2019年华南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当代量子理论的诠释学问题研究(x2sx/K5190260)(2019-)。 [12]作为首席专家主持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2019-)。 发表论文 论文详情见中国知网,主要论文有: [1]超验与量子诠释,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19年第5期全文转载; [2]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17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7年第5期论点摘编;新华文摘数字版2017年第8期全文转载;《广东社会科学年鉴》(2016年)收录近1万字;专稿论文《分析技术哲学的探索与展望》载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编《哲学年鉴》(2016年);获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 [3]论技术人工物的结构描述与功能描述的推理关系,哲学研究,201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 [4]量子信息的哲学追问,哲学研究,2014年第8期; [5]波函数的实在性分析,哲学研究,2012年第7期; [6]量子非定域性及其哲学意义,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 [7]同一性视域下的技术人工物实在性分析,哲学动态,2019年第1期; [8]量子技术的哲学意蕴,哲学动态,2013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 [9]后现象学及其进展,哲学动态,200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10]量子信息哲学正在兴起,哲学动态,2006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11]超验及其对超弦理论的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通讯,约稿,2019年即将发表; [12]技术人工物何以是艺术品?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将发表,已录用; [13]技术人工物可靠性的哲学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14]智能人工物的意向性分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年第2期; [15]实在是什么?——以AB效应为例,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16]量子诠释学论纲——兼论公共阐释,学术研究,2018年第3期; [17]技术进步的哲学审视,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年第2期; [18]技术人工物的意向性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2期; [19]论技术知识再分类的可能进路,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年第4期; [20]量子信息技术及其意义,哲学分析,2017年第5期; [21]技术进步的内在哲学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22]技术人工物的自然类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23]技术解释研究——兼评皮特对哈勃望远镜的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 [24]多世界解释:“平行世界”中的“平行计算”,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5]试论实践推理,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1期; [26]技术哲学的内在逻辑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27]论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评“张文”与“陈文”之争,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6期; [28]波函数的现象学审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9]量子力学曲率诠释论纲,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 [30]波函数、量子控制及其哲学思考,载陈凡等主编,《技术与哲学研究》(2010-2011年,第六卷),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 [31]量子力学解释的现象学研究,载赵国求主编,《量子新论——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与相互作用实在论》(第一辑),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2011年; [32]因果力解释与相互作用实在论,载赵国求主编,《量子新论——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与相互作用实在论》(第一辑),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2011年; [33]量子技术对于低碳技术的意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4]从结构实在论到相互作用实在论——兼评结构实在论三大学派,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第5期; [35]实体、量子纠缠与相互作用实在论,理论月刊,2011年第3期; [36]量子纠缠及其哲学拓展,哲学分析,2011年第2期; [37]格罗夫算法、量子控制及其对量子测量的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38]基于量子力学对现象学基本概念的反思,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载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编《哲学年鉴》(2011年); [39]量子现象学初探,哲学评论(第8辑),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40]关于量子技术的几点哲学思考,载刘则渊等主编,《工程•技术•哲学(2008/2009年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41]论引入现象实体之可能性与必要性,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 [42]量子隐形传态过程的因果关系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43]量子纠缠的产生及其哲学意义,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44]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45]计算机本身的后现象学研究,载刘则渊等主编,《工程•技术•哲学(2006/2007年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46]量子信息及其哲学问题,载郭贵春、成素梅主编,《科学哲学的新进展》,科学出版社,2008年; [47]计算机现象学初探,载范旭、吴焕泉、吴国林主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 [48]量子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6期; [49]计算复杂性、量子计算及其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期 [50]信息的涵义:从经典信息到量子信息,载华南理工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编,《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 [51]量子信息的本质探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6期; [52]量子纠缠及其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收录; [53]论技术本身的要素、复杂性与本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收入陈凡主编《2005年技术与哲学研究》(第二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 [54]物质可分无限性再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3期; [55]主体间性、客观性与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兼评量子力学的“主观介入”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增刊; [56]论开放实在,载罗嘉昌、宋继杰主编,《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7]论知识的不确定性,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58]主体间性与客观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6期; [59]现代科学技术与后现代知识,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1年第8期全文转载; [60]论知识的客观性,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第6期; [61]走向开放实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第5期; [62]后现代科学可以成立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1999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9年第3期收录; [63]试论物质可分无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的统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哲学原理》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 [64]从微观物质开放角度审视EPR佯谬,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年第1期; [65]从方法论角度审视物质及物质可分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1997年第9期全文转载; [66]超弦理论及其开放性、可分性与“观察者”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1997年第3期全文转载; [67]试论微观物质开放性及其对物质可分性的影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第1期; [68]宇宙有限无限问题的哲学再认识,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自然辩证法》1995年第4期全文转载; [69]物质可分性新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自然辩证法》1994年第5期全文转载; [70]非线性、混沌与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自然辩证法》1994年第5期全文转载; [71]量子物理中的算符及其哲学思考,川东学刊,1994年第3期; [72]最小作用量原理及其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6期; [73]现代宇宙学进展及展望,大自然探索(自然科学学术季刊),1993年第4期; [74]论宇宙创生的物质性——评量子宇宙学模型,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自然辩证法》1993年第6期全文转载,收入吴中平主编,《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第一卷),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1996年; [75]时空稳定性及其哲学思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3年第1期,《哲学动态》1993年第5期摘录要点; [76]宇宙耗散结构模式科学前提的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自然辩证法》1993年第5期全文转载; [77]宇宙的耗散结构模式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5期; [78]宇宙创生新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第1期。 出版专著和教材 [1]《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年; [2]《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 [3]《量子技术哲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 [4]《产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14年; [5]《量子信息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6]《物理学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 [7]《物理:找寻万物的真善美》,陕西科技出版社,2004年; [8]《发现灵魂——知识时代的人性与诗意》,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9]《科学哲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教学活动 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技哲学与工程伦理 专业硕博士研究生课程:逻辑哲学导论,分析技术哲学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研究 全校硕博士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技术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指导学生情况 一、总体情况 在教学与科研育人过程中,本人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贯穿于探索和认识未知的实践过程中,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融合,以科研带动教学,真正做到把教学当作研究的延伸。 (1)以“理论深度、学科前沿、明辨真知、坚持真理、批判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基本原则,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科研活动相融合,培养研究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编写研究生教材。候选人主编的全日制公共课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受到了教师与研究生好评,2018年出版了《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何鸣鸿研究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我买过不少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材,都是那样。我发觉你这本书有特点,有新意。”近五年来,候选人主要承担科技哲学硕士课程、研究生思政课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博士生课程。在科技哲学硕士课程中,候选人将马克思主义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等思政元素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确保研究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在研究生思政课授课中,除了必要的讲授之外,采用辩论赛和主题演讲等方式,在唇枪舌战中引导学生更辩证、更坚定地树立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候选人长期承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所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候选人还引导学生转化课程知识为科研储备,指导学生发表多篇课程论文。在所授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中,面对当代科技革命和新时代要求,候选人鼓励每位学生精攻于课程所选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8个专题中的其中一个主题,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推理和实践推理,将有关主题多次讨论和修改,拟将研究成果合编为一部学术著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2)坚决禁止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注重理性思维,培养研究生科学精神。在研究生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中,候选人注重从历史、现实、国内外等多个方面,给予全面阐述,课程讲授中,强调理性的、推理的、论证的教学方式,反对“娱乐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过程中,对于当代中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从儒家文化、市场经济、勤劳、外资技术转让等多个因素分析,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为养成研究生形成严谨的思维,候选人要求所指导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必须学习《逻辑哲学导论》这门课程,熟练掌握逻辑表达以及逻辑推理方法,包括谓词逻辑。在讲授《逻辑哲学导论》时,候选人全程使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候选人每学期还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讨论会,一学期至少每月一次,以便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并围绕相关主题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 (3)对待学生,既严格又给予充分自由,注重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必须直接读外文的最新论文和著作,了解国际上的研究走向。支持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自由讨论。候选人始终认为对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研究来实现,而不能预先给定某种答案,要以理服人。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候选人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如到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候选人始终坚持研究生的课题选取要结合科学前沿问题以及国家前沿问题,在研究内容上要有所创造。 (4)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强调哲学思维的重要性,坚持学术科研与国家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如候选人发表的《论东江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的方式》一文对东江文化下的群众工作方式进行研究,为当前党的地方性群众工作方式提供一定的借鉴。候选人深入学习和研究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表《文化自信的辩证唯物论分析》一文,提出“中学本新,外学辩证,马学指引”的文化自信之路。候选人所撰写的《从粤港澳大湾区看华工哲学学科的定位与作用》一文从粤港澳大湾区出发,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华南理工大学的哲学发展如何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力量。 二、有关具体情况 (1)博士研究生生曾丹凤荣获“2015-2016年度广东省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省级)、2015年度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级)。 (2)博士研究生生林润燕荣获2016年度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级)、2016年度秋季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二等奖(校级)。 (3)硕士研究生生刘建成荣获 “2009年南粤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省级)、“广东省2010年优秀硕士论文”(省级)。 (4)硕士研究生庞中元荣获“2016山西年度创业人物”荣誉称号(省级)。 (5)博士研究生林润燕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前往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学一年(2020年)。 (6)博士生陶韶菁,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主管意识形态工作;2019年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立项——《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五维一体”机制构建研究》。 (7)博士后罗栋(2017.03-2019.03),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当代物理学超验理论中的科学观研究”的获得时间是2017年11月;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青年项目“当代物理学中的超验认识研究”的获得时间是2017年7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项目“当代引力理论的认识论研究”的获得时间是2018年6月;并已留在华南理工大学。 (8)3名硕士生苏涛、王东辉、李健江直博“双一流”大学博士生。 (9)博士生程文,多年来一直积极帮助贫困学生,其中2018年资助贫困大学生四人。甚至不顾博士学业和工作繁忙,毅然把其中一名患上重度忧郁症且有严重厌世厌学和自杀倾向初中生接到家里照顾,努力帮助孩子走出阴影。获得2018年第四季度“江门好人”称号。 我的团队 科学技术哲学团队 吴国林教授带领的科学技术哲学团队近年来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重点项4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9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现有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中国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主要研究领域:以量子、信息、技术为核心概念,对当代量子力学、量子信息、信息、量子技术、当代技术等科学技术前沿进行深入和多视角的原创哲学研究,提出了标识性理论——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超验(trans-empirical)科学哲学,正在构建当代量子诠释学,这是当代技术哲学、科学哲学和科学诠释学的新范式,促进了当代哲学的发展。 出版《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等专著20余部,其中主编“当代技术哲学前沿研究丛书”等三套丛书,教材3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130余篇。近40余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7项。多次主办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