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刚教师主页|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简历|张振刚招生信息|张振刚专利信息

教师主页移动版

主页 > 广东省 > 华南理工大学

张振刚

姓名 张振刚
教师编号 81362
性别
学校 华南理工大学
部门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学位 教授
学历 教授
职称 教授
联系方式 【发送到邮箱】
邮箱 【发送到邮箱】
人气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更新日期:2024年3月4日 姓 名 张振刚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年7月 籍贯 南海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毕业 最后学位 管理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硕导 行政职务 Email adgzhang@scut.edu.cn 工作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单位电话 个人简介 张振刚教授,工学学士、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广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科技革命与技术预见智库、广州市大型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兼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四届、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职。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特支计划”高层次人才,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多年来,共发表SCI、EI、CSSCI论文20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20部;以第一完成人获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等多项荣誉;获得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曾经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文正式聘任作为唯一主笔,完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撰写工作,并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获得通过。近五年来,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厅局级科研项目5项,企业横向项目13项.以广东省创新型企业院线提升计划系列项目为依托,指导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广药集团、达安基因、威创视讯、海格通信、金发科技等在内八十余家著名行业先进企业构建企业创新体系,其中,与金发科技、格力电器合作的项目成果分别获得2013、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 工作经历 (1)行政职务1995年1月-1999年10月,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外事处处长,于1998年兼任校团委书记2001年1月-2007年10月,担任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3年6月-2007年6月,担任华南理工大学EMBA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2007年11月-2016年5月,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共华南理工大学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党委委员(2)学术职务1990年9月-2003年1月       华南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讲师、副教授2003年1月-2005年12月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员2005年12月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0.09-1984.07   华南理工大学    工学学士学位1987.09-1990.07   华南理工大学   工学硕士学位1999.09-2001.07   英国赫尔大学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6.06-2002.07   华南理工大学    管理学博士学位 获奖、荣誉称号 (1)荣誉称号2014年入选“广东特支计划”高层次人才2012年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荣誉称号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获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普及奖广东省2012-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2009-2013年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学术研究成果一等奖广东省1995年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广州市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 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3] 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4] 广东省社科联第七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5]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特约研究员[6]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7]《中国科技论坛》《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管理研究》编委会委员 研究领域 (1)企业创新管理:聚焦于企业创新管理领域,围绕企业创新系统、政府科技资助、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开放式创新、破坏性创新等相关研究主题开展理论研究。从“图景(三个世界)-能力(三层创新)-基础(三大系统)-路径(五条路线)”四个维度提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创新管理新模式。作为第一作者在华章经管出版的《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和《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两本学术专著以及《管理学报》等学术期刊系统呈现,并为广东省政府、广东省20余家上市公司等提供咨询服务,发表3篇广东省、广州市蓝皮书报告。(2)技术预见:围绕新兴科技产业动态与业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研究、重大产业技术预见与挖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与发展建设等方面,挖掘、选定并培育对未来可能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战略性研究领域及通用新技术,并为省委、省政府科技决策、重大科技改革和社会重大科技发展方向的决策提供35篇咨询报告。(3)区域创新系统:致力于运用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和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以系统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三层(战略、活动、支撑)五维度(发展战略、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基础支撑、生态空间)的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理论框架。(4)高等教育管理和院校研究:运用系统论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进行系统研究。运用对称理论和系统理论,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进行研究,提出了大学学科布局的均衡性理论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对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位相图理论模型。运用自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在对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模型。运用系统理论、现代组织理论,在对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认证、认可和许可系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标准、组织、制度和操作五维度系统模型,并进行实证案例印证。(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系统论和高等教育管理等理论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致力于构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型。开展思想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对英国的大学和美国的大学进行多次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的理论建构。 科研项目 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级项目2个,省部级项目9个,厅局级项目5个,企业级项目13个。以下列举部分科研项目:国家级:(1)中国城市社会来临与智慧城市设计及发展战略,已结项。(2)新时代中国培育世界一流制造企业研究,在研。省部级:(1)科技革命与技术预见智库建设,在研。(2)大型骨干创新型企业开放创新机制与能力构建研究,已结项。(3)广东省创新型企业院线提升计划方法论研究与应用推广,已结项。(4)广东创新型企业创新路线图制定的方法论及应用,已结项。(5)广东创新型企业创新路线图的应用与推广,已结项。厅局级:(1)广州城市创新体系研究之创新研发体系研究,已结项。(2)广州市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总结与发展研究,已结项。(3)广州市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行动计划,已结项。企业级:(1)格力电器管理经验总结咨询项目,已结项。(2)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公司创新路线图制定,已结项。(3)美的集团企业技术创新路线图项目,已结项。 发表论文 在企业创新管理、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政教育等领域共发表200余篇高水平中英文论文,其中SCI检索、SSCI检索、EI检索、ISTP检索和ISSHP检索16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115篇;12篇被人大书报中心全文转载,4篇分别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点摘编或篇名收录。以下列举部分代表性论文:[1]Yu C P, Zhang Z G, Liu Y. Understanding new ventures’ business model design in the digital era: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published online on Feb. 1, 2018.(SSCI,Q1)[2]Yu C P, Zhang Z G, Lin C P, et al.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J]. Sustainability, 2017. 9(12), 2280. (SSCI,SCI,Q2)[3]Zhen-Gang Z, Zhuo D, Jing-Fang F, et al. Structural and robustness properties of smart-city transportation networks[J]. Chinese Physics B, 2015, 24(9): 090201. (SCI)[4]张振刚, 姚聪, 余传鹏. 管理创新实施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双刃剑”作用[J]. 科学学研究,2018, 36(7): 1325-1333.[5]沈鹤,余传鹏,张振刚.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引进机理研究——基于获得式学习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8,36(05):884-892.[6]张振刚,李云健,王月.企业获取政府科技项目越多越有利于专利产出吗[J].科学学研究,2017,35(04):565-573.[7]张振刚,王华岭,陈志明,高晓波.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根本性创新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7,14(10):1465-1474.[8]张振刚,袁斯帆,李云健,高晓波.高层商业关联、创新合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以产品质量认证为调节变量[J].管理学报,2017,14(06):842-849.[9]张振刚,李云健,李莉.企业慈善捐赠、科技资源获取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企业与政府的资源交换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03):123-135.[10]张振刚,丁卓,田帅.智慧城市视角下电力消费的空间相关性与动态增长路径:基于长三角地区动态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6,30(03):99-105.[11]张振刚,李云健,宋一晓.上级发展性反馈对员工变革行为的影响研究——上级与下属双向沟通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12):136-148.[12]张振刚,李云健,袁斯帆,高晓波.企业家社会资本、产学研合作与专利产出——合作创新意愿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07):54-64.[13]张振刚,陈志明,李云健.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03):49-56.[14]张振刚, 余传鹏. 利用式与探索式学习对管理创新的影响研究[J]. 管理学报, 2015, 12(2):252-258. [15]张振刚,余传鹏.科技型小微企业应用性学习与成长绩效[J].管理学报,2014,11(02):238-243.[16]张振刚,陈志明,胡琪玲.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01):131-138.[17]张振刚,陈志明,余传鹏.企业创新路线图: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J].管理学报,2014,11(12):1826-1833.[18]张振刚,李云健,陈志明.双向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J].管理学报,2014,11(08):1184-1190.[19]张振刚,李云健,余传鹏.利用式学习与探索式学习的平衡及互补效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08):162-171.[20]张振刚,李云健,余传鹏.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行为关系研究——心理安全感与知识分享能力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07):171-180. 出版专著和教材 出版专著和教材覆盖了管理学类、教育学类、政治学类等多个学科,对企业创新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开展大量研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20多部,以下列举部分代表性著作。1.企业创新管理领域:(1)张振刚, 陈志明. 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2)张振刚, 余传鹏. 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3)张振刚, 李云健. 管理沟通-理念、方法与技能[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4)张振刚, 林春培, 周海涛.创新型企业创新路线图制定的理论与实践[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1)张振刚, 雷育胜, 等. 大学生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张振刚. 问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3)张振刚.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指南(第二版)[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3.高等教育领域:(1)张振刚, 朱永东.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张振刚. 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的战略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科研创新 (1)专利[1] 张振刚, 徐浩. Web主题倾向性挖掘与决策支持的方法[P]. 中国: 201310059170.2, 2013.(2)软件著作权[2] 张振刚, 徐浩. 知识库构件软件[CP]. 中国: 2013SR052950, 2013.[3] 张振刚, 徐浩. 基于知识网路的数据挖掘软件[CP]. 中国: 2013SR038667, 2013.[4] 张振刚, 徐浩. 基于知识网络的智能决策支撑系统软件[CP]. 中国: 2013SR037434, 2013. 教学活动 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给学生上课、开讲座。长期开设《管理沟通》以及《区域创新系统》课程,每年选修此课的人数超过200人。《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产业或经济活动在空间地域上的集群与分散的规律。《管理沟通》课程主要从管理沟通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如何进行沟通,如何进行有效控制,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如何进行沟通设计;从思想表达、概念框架构建和信息获取等方面介绍管理沟通的思想方法论。此外,在学校开设了系列讲座,包括《企业创新管理》《区域产业集群》《智慧城市系统》《新型城市化发展》《美国高等教育概况》《科学研究方法论》《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每年累计听讲人数超过5000人。在开展教学工作和培养研究生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着力发展学生的思想智慧、学术智慧和实践智慧。已经培养毕业了20余名博士,300余名硕士,多名硕博士获得国家奖学金,并指导一大批本科生开展SRP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竞赛。 指导学生情况 共指导毕业了15名博士、160多名硕士。其中,5名研究生在学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博士3人,硕士2人)。10多位已毕业的研究生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中1人已晋升正高职称,5人已晋升副高职称,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项,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我的团队 团队共有42名成员,其中正高职称研究人员9人,副高职称研究人员9人,中级职称研究成员7人,在读博士6人,在读硕士13人,其中25人拥有博士以上学位,主要从事大型企业创新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理论与系统决策、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等研究。团队成员中,45岁以上研究人员7人,35-45岁研究人员9人,35岁以下研究人员26人。团队成员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较为合理,老中青三代结合,能够在研究工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团队具有丰富的政产学研合作经验。长期与广东省科技厅、教育厅、科信局等政府单位合作,建立了长久深远的合作关系。例如团队依托省科技厅委托组织实施的“院线提升计划”,出版了《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和《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两本学术专著。其中《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先后荣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和“广东省2012-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大学术奖项。团队承担的科技革命与技术预见项目,针对新兴科技革命和技术预见研究领域,开展理论、实践和政策三个模块的研究,为广东省核心产业动态与业态、核心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与发展等做出了贡献。此外,团队有广泛的大型企业长期合作基础,与格力电器、南玻集团、广东美的集团、广东TCL集团、揭阳康美药业等80余家著名行业先进企业(其中大多数为上市公司)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圆满完成了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系统构建咨询项目、广州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公司创新路线图制定项目、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制定项目、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路线图制定项目、美的集团企业创新路线图项目、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路线图制定项目、格力电器创新管理咨询项目等项目。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团队完成的项目成果对企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与金发科技、格力电器合作的项目成果分别获得2013、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得到了众多公司管理层的高度认可。

杨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