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页移动版

主页 > 广东省 > 华南理工大学

罗志超

姓名 罗志超
性别
学校 华南理工大学
部门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学位 副教授
学历 副教授
职称 副教授
联系方式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9号楼
邮箱 hgzcluo@scut.edu.cn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更新日期:2023年7月12日 姓 名 罗志超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籍贯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毕业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副教授 导师类别 硕导 行政职务 Email hgzcluo@scut.edu.cn 工作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9号楼 单位电话 个人主页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Zhichao-Luo-6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罗志超,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副研究员,IEEE电力电子协会(PELS)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 9: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产学研合作主席(Industry Liaison Chair),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后学会会士。累计发表SCI/EI论文二十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等发表论文8篇。合作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申请美国专利两项。曾担任多个国际会议如ICWPT2022及WPW2021组织委员会成员,担任World Electric Vehicle Journal特刊客座编辑和多个IEEE电力电子领域顶级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电动汽车电力电子技术,新型软磁材料研究,高频无源器件研究等。本人与香港,新西兰,加拿大及英国多所著名高校知名学者保持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欢迎电气及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联系报考研究生,将来有机会可推荐至国外著名高校进行访学交换或继续深造。 工作经历 2023年至今: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副教授2021年-2023年:英国剑桥大学,副研究员2019年-202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教育经历 2014年-2019年:同济大学,博士2018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学士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IEEE PELS TC9: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Industry Liaison ChairTrinity College Postdoctoral Society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WPW2021无线电能传输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会议主席:IEEE Fellow Prof. Chris Mi)World Electric Vehicle Journal 特刊客座编辑(期刊的主编顾问:陈清泉院士)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2022(ICWPT2022)合作出版主席2023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Electr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CEEPE 2023) Section Chair 研究领域 (1)无线电能传输技术(2)电动汽车电力电子技术(3)新型软磁材料研究(4)高频无源器件研究(5)电磁场仿真及数值计算 科研项目 (1)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NSERC No. CRDPJ513206-17,High efficiency ElectricVehicle Drivetrains with Integrated Fast-charging and Dual Storage Media,2019/10-2021/10,165万加元(折合约869万人民币),子课题负责人(2)英国剑桥大学-巴西CBMM公司校企合作项目,G105565,NANOCRYSTALLINE MAGNETIC CORES IN INDUCTIVE POWER FOR WIRELESS EV CHARGING,2020/04-2023/03,338334英镑(折合约280万人民币),技术骨干 发表论文 代表性论文:[1] Z. Luo and X. Wei, "Analysis of Square and Circular Planar Spiral Coils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IEEE Trans. Ind. Electron., vol. 65, pp. 331-341, 2018.(IF: 8.162, JCR一区)[2] Z. Luo, X. Wei, M. G. S. Pearce, and G. A. Covic,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Double-D Pads for Electric Vehicles,"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 vol. 36, pp. 5135-5146, 2021. (IF: 5.967, JCR一区)[3] Z. Luo, S. Nie, M. Pathmanathan, and P. W. Lehn, "Exciter-Quadrature-Repeaters Transmitter for Wireless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with High Lateral Misalignment Tolerance and Low EMF Emission," IEEE Trans. Transport. Electrific., pp. 1-1, 2021(IF: 6.519, JCR一区)[4] Z. Luo, S. Nie, M. Pathmanathan, W. Han, and P. W. Lehn, "3-D Analytical Model of Bipolar Coils with Multiple Finite Magnetic Shields for Wireless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ystems," IEEE Trans. Ind. Electron., pp. 1-1, 2021. (IF: 8.162, JCR一区)[5] Z.Luo, Y. Zhao, M. Xiong, X. Wei, and H. Dai, "A Self-Tuning LCC/LCC System Based on Switch-Controlled Capacitors for Constant-Power Wireless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IEEE Trans. Ind. Electron. (Early Access) (IF: 8.162, JCR一区)[6] Z. Luo, X. Li, C. Jiang, and T. Long,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crystalline Flake Ribbon for High Frequency Magnetic Cores,"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 pp. 1-5, 2022. (Early Access) (IF: 5.967, JCR一区)[7] M. Xiong, X. Wei, Y. Huang, Z. Luo*, and H. Dai*, "Research on Novel Flexible High-Saturation Nanocrystalline Cores for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of Electric Vehicles," IEEE Trans. Ind. Electron., vol. 68, pp. 8310-8320, 2021. (IF: 8.162, JCR一区)[8] M. Xiong, H. Dai, Q. Li, Z. Jiang, Z. Luo*, and X. Wei*, "Design of the LCC-SP Topology with a Current Doubler for 11 kW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of Electric Vehicles," IEEE Trans. Transport. Electrific., pp. 1-1, 2021. (IF: 6.519, JCR一区) 出版专著和教材 [1] 魏学哲,罗志超,熊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原理与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13.3万字。出版日期:2021-03。 科研创新 已申请国际发明专利两项 教学活动 2022.09-2022.12 剑桥大学工程学院实验课程3B3:DC-DC Converter负责人 我的团队 《电力电子系统分析、控制和工程应用》研究团队的骨干成员,团队带头人为张波教授。      团队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58名。团队主要从事电力电子系统非线性分析及控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能源高效电能变换、电力电子装备可靠性、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团队先后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课题、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863项目、2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项目、2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1项广东省重大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40多个。      近年来,团队出版6部英文专著、2部中文专著和1部教材,发表SCI收录论文200多篇、EI检索论文30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5件、中国发明专利200多件、实用新型专利200多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0余项。      在教书育人方面,团队获得广东省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华南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指导的研究生、本科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30多项。团队组建十几年以来,已培养博士29名、硕士191名,毕业生去向包括高等院校、电网公司以及华为、中兴、TI、英飞凌、万国数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另有10%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创办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罗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