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页移动版

主页 > 广东省 > 华南理工大学

韩小雷

姓名 韩小雷
性别
学校 华南理工大学
部门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学位 教授
学历 教授
职称 教授
联系方式 土木与交通学院建工培训楼301
邮箱 xlhan@scut.edu.cn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更新日期:2022年9月17日 姓 名 韩小雷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年5月 籍贯 江苏扬州市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硕导 行政职务 所长 Email xlhan@scut.edu.cn 工作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邮政编码 510641 通讯地址 土木与交通学院建工培训楼301 单位电话 13802945532 个人简介 研究方向:智能建造、装配式结构、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抗震1981年~1991年在华南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被评为 副教授2001年被评为 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 华南理工大学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所 所长主持完成了近百栋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数百个岩溶地区地基处理,从大量工程设计中提炼出结构抗震性能化科学问题,经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试验研究,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提出基于性能的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解决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安全性评估这一世界性难题。多年来致力于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研究以及石灰岩地区复合地基与高层建筑筏板基础相互作用的研究,着重从工程设计中归纳、总结、提炼出科学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同时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大型、复杂的工程设计。依据长期研究成果,主编国内首部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DBJ_T15-151-2019),其关键研究成果编入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规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标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等。团队研发的配套结构设计软件PBSD上线一年多来,用户遍布境内外250多家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构抗震评估成套技术,解决了复杂混凝土结构强震评估软件“卡脖子”问题。研究成果应用于大量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超限设计和结构安全性评估,包括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广州花园酒店结构改造工程、广州珠江新城西塔等,创造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广东省勘察设计协会特等奖、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一等奖、建华工程奖一等奖、英联邦结构工程师协会中国设计大奖等奖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项目100多项,代表性项目如下:1.基于性能的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鉴定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亚热带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3.罕遇地震作用下基于能力设计原理的转换层结构设计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建筑结构性能化理论体系与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广州市自然科学基金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60余篇,代表性论文如下:1.韩小雷,陈彬彬,崔济东,潘洲池,季静,孙典龙.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变形性能指标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2018,39(06):1-9.2.陈学伟,韩小雷. 剪力墙非线性宏观单元的研究与单元开发[J]. 工程力学,2011,28(05):111-116+123.3.戴金华,韩小雷,林生逸. 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 土木工程学报,2011,44(05):1-5.4.Huang C, Han X, Ji J, et al.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planar intersecting connection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Part 1: Experimental study[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0, 32(1): 60-68.主持大跨度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80余项,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如下:1.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大跨度(净跨90米)预应力钢结构设计(2000年)2.品峰48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2003年)3.广州花园酒店超高层建筑结构改造设计(2006年)4.万佛塔(百米石塔)结构设计(2018年)设计成果获英联邦结构工程师协会中国设计大奖1项。 工作经历 2001-09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09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所,所长1995-09~2001-09,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1992-03~1995-09,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师 教育经历 1981 年~1985年  华南理工大学  学士1985 年~1988年  华南理工大学  硕士1988 年~1991年  华南理工大学  博士 获奖、荣誉称号 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021年《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 获 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2016年《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基础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人)2008年《混凝土结构抗灾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获 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第二完成人)2005年《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结构设计》 获 英联邦结构工程师协会中国设计大奖 (第一完成人)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英联邦结构工程师学会会员,特许注册结构工程师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员 研究领域 一、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研究研究概述:研究所通过试验统计回归、系列性有限元分析、试验验证和修正的研究路径,建立钢筋混凝土和型钢混凝土梁、柱、剪力墙构件破坏形态划分准则和变形指标限值,解决强震下构件损坏程度的量化难题。基金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性能的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鉴定关键技术》80万元、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RC梁、柱、剪力墙构件抗震性能指标限值试验研究》30万元、广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建筑结构性能化理论体系与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170万元等。代表性论文:《Deformation limits of L‐shaped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s: Experiment and evaluation》(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SCI)、《Component deformation-based seismic design method for RC structur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Earthquake and Structures,SCI)、《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土木工程学报,EI)、《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变形指标限值研究》(建筑结构学报,EI)等。软件研发:研发商业化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软件PBSD,用户单位涵盖255所设计院及高等院校,典型工程应用包括:广州中新知识塔、深圳湾万科总部大厦、珠海万菱环球中心、昆明保利南亚之窗、广东美术馆“三馆合一”项目、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图书馆等。研究成果:出版专著2本,主编国内首部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DBJ_T15-151-2019),关键研究成果编入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规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标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等,成果获202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结构空间约束下混凝土设计理论革新研究概述:针对基于构件试验的经典混凝土设计理论因忽略结构空间约束效应导致工程结构缺乏抗震韧性,强震下存在倒塌风险的科学问题,通过足尺结构试验和系统性理论研究,揭示结构空间约束效应影响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的作用机理,提出考虑结构空间约束效应的混凝土结构抗倒塌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提升工程结构抗震韧性。基金支持:横向项目《现浇RC楼盖框架梁抗弯承载力试验》240万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强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机理揭示与对策》等。代表性论文:《Component deformation-based collapse evaluation of RC frame under different collapse criteria》(Earthquake and Structures,SCI)、《楼板对RC框架结构梁轴力和柱剪力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EI)。三、人工智能与混凝土结构抗震研究概述: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混凝土构件压弯剪耦合模拟方法,实现构件试验数据对弹塑性分析结果的实时修正,解决基于试验的压弯剪耦合模拟难题;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区域建筑震损评估方法,建立基于BIM的市建筑群抗震韧性评估系统,提升城市群综合防灾能力。基金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人工智能的RC梁柱压弯剪耦合本构参数自适应机制研究》58万元、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基于人工智能和BIM平台的区域RC结构震损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100万元等。代表性论文:《Machine learning-based adaptive degradation model for RC beams》(Engineering Structures,SCI)、《基于深度学习的区域RC框架结构震损评估方法研究》(建筑结构学报,EI)、《基于深度学习的RC梁集中塑性铰模型参数研究》(工程力学,EI)等。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RC梁柱压弯剪耦合本构参数自适应机制研究,2022-01至2025-12,在研2.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重点研发计划,基于人工智能和BIM平台的区域RC结构震损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21-04至2023-03,在研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神经网络的区域框架结构震损预测,2019-10至2022-09,在研4.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RC梁、柱、剪力墙构件抗震性能指标限值试验研究,2015-01至2017-12,已结题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由申请项目,基于变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倒塌能力评估方法,2017-05至2020-05,已结题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基于性能的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鉴定关键技术研究,2014-01至2017-12,已结题参与项目:1.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组合构件抗震变形性能指标限值研究,2014-01至2017-12,已结题2.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一般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区域建筑地震灾害评估关键技术研究,2019-04至2021-03,已结题 发表论文 [1]Huang C, Han X, Ji J, et al.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planar intersecting connection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Part 1: Experimental study[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0, 32(1): 60-68.[2]Wu Zinan; Han Xiaolei; He An; Cai Yanfei; Ji Jing; Machine learning-based adaptive degradation model for RC beams, 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 2022, 253: 113817. [3] Han Xiaolei; Chen Binbin; Ji Jing; Xie, Shunguang; Lu, Huaikun; Deformation limits of L‐shaped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s: Experiment and evaluatio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019, 28(3): 1-20. [4] Qiao Shengfang; Han Xiaolei; Zhou Kemin; Li Weichen; Conceptual Configuration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High-rise Steel Braced Frame, 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7, 23(2): 173-186[5]戚永乐,韩小雷,季静.Failure mode classifica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using Fisher method[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3,20(10):2863-2869.[6]韩小雷,肖成安,李稼轩,冯杰强.Spring constitutive model of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design of raft foundation[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3,20(04):1079-1084.[7]劳晓春,韩小雷.Performance index limits of high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 components[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18(04):1248-1255.[8]季静,陈珊珊,王雨,韩小雷.改进拉丁超立方抽样选波法对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影响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22,55(03):18-26.DOI:10.15951/j.tmgcxb.2022.03.012.[9]韩小雷,冯润平,季静,吴梓楠.基于深度学习的RC梁集中塑性铰模型参数研究[J].工程力学,2021,38(11):160-169.[10]韩小雷,吴梓楠,杨明灿,季静.基于深度学习的区域RC框架结构震损评估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20,41(S2):27-35.DOI:10.14006/j.jzjgxb.2020.S2.0004.[11]韩小雷,庄朝禄,季静,覃礼根,王松帆.基于构件变形的RC剪力墙结构地震抗倒塌准则对比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20,53(S2):34-39.DOI:10.15951/j.tmgcxb.2020.s2.006.[12]季静,吴智辉,符东龙,韩小雷.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变形指标限值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22,43(03):118-127+147.DOI:10.14006/j.jzjgxb.2019.0849.[13]韩小雷,陈贤才,黄狄昉.基于拓扑优化方法实现桩筏基础的变刚度调平[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8(04):24-29.DOI:10.13245/j.hust.200405.[14]韩小雷,张垒,杨光,季静,李建乐.地震作用下中美规范RC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对比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20,53(01):31-38.DOI:10.15951/j.tmgcxb.2020.01.004.[15]劳晓杰,韩小雷,季静,姜正荣,陈彬彬.CFRP约束损伤钢筋混凝土的轴压性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7(07):1-9.[16]韩小雷,黄狄昉,欧秋望,崔济东.楼板对RC框架结构梁轴力和柱剪力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10):7-13.DOI:10.13245/j.hust.181002.[17]季静,曹源,李伟琛,韩小雷.工字形截面RC剪力墙变形指标限值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9,40(02):285-291.[18]季静,乔升访,韩小雷,杨光.基于构件变形的RC框架结构可修复能力评估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8,39(S1):205-211.DOI:10.14006/j.jzjgxb.2018.S1.027.[19]韩小雷,林乐斌,季静,韦艳丽,谢舜光.工字形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变形指标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8,51(09):26-36.DOI:10.15951/j.tmgcxb.2018.09.004.[20]韩小雷,尤涛,季静.加速度反应谱长周期段下降规律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37(09):86-91+105.DOI:10.13465/j.cnki.jvs.2018.09.014.[21]崔济东,韩小雷,龚涣钧,季静.钢筋混凝土柱变形性能指标限值及其试验验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05):593-603.[22]陈彬彬,季静,谢舜光,韩小雷,陆怀坤,崔济东.T形RC剪力墙抗震变形指标限值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50(06):64-70.[23]崔济东,韩小雷,季静,龚涣钧.RC梁的变形性能指标限值研究与试验验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50(06):169-176.[24]韩小雷,陈彬彬,崔济东,潘洲池,季静,孙典龙.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变形性能指标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8,39(06):1-9.DOI:10.14006/j.jzjgxb.2018.06.001.[25]季静,罗煜,韩小雷.基于构件性能的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7,36(04):157-163.DOI:10.13465/j.cnki.jvs.2017.04.025.[26]韩小雷,谢灿东,崔济东,季静.基于构件变形的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07):105-109+115.DOI:10.13245/j.hust.160721.[27]韩小雷,谢灿东,季静,肖新瑜,罗煜.长周期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地震波选取[J].土木工程学报,2016,49(06):46-50.DOI:10.15951/j.tmgcxb.2016.06.005.[28]季静,肖新瑜,崔济东,韩小雷.基于变形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安全性评估[J].建筑结构学报,2015,36(S2):62-69.DOI:10.14006/j.jzjgxb.2015.S2.010.[29]韩小雷,崔济东,龚涣钧,李伟琛.不同抗震等级RC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5,36(S2):299-308.DOI:10.14006/j.jzjgxb.2015.S2.044.[30]韩小雷,崔济东,季静,刘婉筠,沈雪龙.强震作用下基于构件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评估[J].建筑结构学报,2015,36(12):27-34.DOI:10.14006/j.jzjgxb.2015.12.004.[31]韩小雷,赵颖,黄嘉溥,谢灿东.岩溶地区刚性桩复合地基宏观本构模型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5,36(02):165-173.DOI:10.14006/j.jzjgxb.2015.02.020.[32]韩小雷,李耀琨,季静,林远东.基于FDM-PFM耦合方法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性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06):88-95.[33]韩小雷,周新显,季静,袁一鑫,戚永乐.基于构件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评估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35(04):177-184.DOI:10.14006/j.jzjgxb.2014.04.024.[34]戚永乐,韩小雷,周新显.钢筋混凝土梁变形指标限值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35(04):185-191.DOI:10.14006/j.jzjgxb.2014.04.025.[35]李耀琨,季静,张文俊,韩小雷.刚性桩复合地基渗流固结性能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4,35(03):208-214.DOI:10.14006/j.jzjgxb.2014.03.028.[36]韩小雷,肖成安,英峻豪.地震作用下复合地基-筏板-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弹塑性分析[J].岩土力学,2013,34(03):762-768.DOI:10.16285/j.rsm.2013.03.043.[37]韩小雷,戚永乐,杨程,季静.CRB550级箍筋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对比试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04):118-122+132.DOI:10.13245/j.hust.2012.04.029.[38]陈学伟,韩小雷,王响.基于网络的结构协同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2,29(02):224-229.[39]万海涛,韩小雷.钢筋混凝土梁变形限值的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33(06):715-720.[40]韩小雷,戚永乐,关柱良,徐伟硕,谢纯.CRB550级箍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12):235-241.DOI:10.14006/j.jzjgxb.2011.12.027.[41]劳晓春,韩小雷.延性RC剪力墙构件的性能指标限值[J].工程力学,2011,28(09):157-164.[42]陈学伟,韩小雷,孙思为.三种非线性梁柱单元的研究及单元开发[J].工程力学,2011,28(S1):5-11.[43]陈学伟,韩小雷.剪力墙非线性宏观单元的研究与单元开发[J].工程力学,2011,28(05):111-116+123.[44]戴金华,韩小雷,林生逸.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11,44(05):1-5.DOI:10.15951/j.tmgcxb.2011.05.009.[45]季静,肖启艳,黄超,韩小雷,李首方.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受弯破坏变形限值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31(09):35-41.DOI:10.14006/j.jzjgxb.2010.09.009.[46]万海涛,韩小雷,季静.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钢筋混凝土柱构件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04):1584-1589.[47]黄超,韩小雷,季静,谢伟强.钢管混凝土平面相贯节点轴压承载力理论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07):128-134.[48]马玉宏,金建敏,韩小雷,谭平,陈学伟,沈朝勇,黄襄云,陈建秋,任珉.高层钢-混凝土组合门式结构消能减震体系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0,29(06):134-139+241.DOI:10.13465/j.cnki.jvs.2010.06.033.[49]陈学伟,韩小雷,林生逸.基于宏观单元的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算例及工程应用[J].工程力学,2010,27(S1):59-67.[50]韩小雷,何伟球,郑宜,季静,田小霞.框支剪力墙结构楼层侧向刚度比值初探[J].工程力学,2010,27(04):125-132.[51]陈学伟,韩小雷,林生逸,吴培烽,何伟球.中洲中心二期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0,31(01):101-109.DOI:10.14006/j.jzjgxb.2010.01.001.[52]方小丹,韩小雷,韦宏,季静,黄超,唐嘉敏.广州西塔巨型斜交网格平面相贯节点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31(01):56-62.DOI:10.14006/j.jzjgxb.2010.01.006.[53]韩小雷,黄超,方小丹,韦宏,季静,唐嘉敏.广州西塔巨型斜交网格空间相贯节点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31(01):63-69.DOI:10.14006/j.jzjgxb.2010.01.007.[54]黄超,韩小雷,王传峰,季静,李卫勇.斜交网格结构体系的参数分析及简化计算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31(01):70-77.DOI:10.14006/j.jzjgxb.2010.01.008.[55]陈学伟,韩小雷,毛贵牛,季静.粘滞阻尼器在连体高层结构中的抗风减振效果[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05):74-80.[56]黄超,韩小雷,季静.国内外规程关于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对比[J].建筑结构学报,2009,30(S1):187-190.DOI:10.14006/j.jzjgxb.2009.s1.034.[57]季静,方小丹,韩小雷,黄超.钢管混凝土空间相贯节点试验与研究[J].工程力学,2009,26(05):102-109.[58]王素裹,韩小雷,季静.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破坏形式的影响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01):66-71.[59]韩小雷,陈学伟,郑宜,彭樵斌.足尺钢框架振动台试验及动力弹塑性数值模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28(06):134-141.DOI:10.13197/j.eeev.2008.06.025.[60]韩小雷,陈学伟,戴金华,郑宜,何伟球.基于OpenSEES的剪力墙低周往复试验的数值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2):7-12.[61]韩小雷,何慧贤,田小霞,季静,郑宜.转换层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有害位移角控制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6-11.[62]韩小雷,黄超,季静,吴建营.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xial Behavior of Connection in CFST Diagrid Structures[J].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S1):108-113.[63]季静,吴爱明,王燕珺,韩小雷.新型穿心暗牛腿钢管混凝土柱节点试验及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114-120.[64]侯家健,韩小雷,谢壮宁.复杂连体双塔高层建筑的风荷载特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121-127.[65]韩小雷,郑宜,季静,黄艺燕.美国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01):64-70.DOI:10.13197/j.eeev.2008.01.015.[66]黄超,季静,韩小雷,郑宜,何伟球,戴金华.基于性能的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05):72-79.DOI:10.13197/j.eeev.2007.05.014.[67]韩小雷,戴金华,何伟球,吴建营,陈勇,郑宜,季静.广州花园酒店“白金五星级酒店”结构改造基于性能的可行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05):88-94.DOI:10.13197/j.eeev.2007.05.016.[68]季静,赵书宁,韩小雷,郑宜.复杂高层建筑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83-89.[69]周玉,韩小雷,季静.宽扁梁楼盖结构计算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78-81.[70]韩小雷,杨春,季静,陈庆军.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03(03):91-96. 出版专著和教材 主编专著:韩小雷, 季静. 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韩小雷, 季静. 基于性能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主参编性能规程与标准:主编: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DBJ/T 15-151-2019)参编: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 15-92-2021)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规程》(T/CECE 906-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楼盖结构振动舒适度技术规范》(JGJ/T 441-2019) 科研创新 发明授权专利:[1]季静,陈珊珊,吴梓楠,韩小雷. 基于离散拉丁超立方抽样选波方法[P]. 广东省:CN113655521B,2022-06-14.[2]季静,高榛,吴梓楠,林静聪,韩小雷. 应用性能前馈集中塑性铰单元的抗震分析方法[P]. 广东省:CN113076586B,2022-05-24.[3]韩小雷,陈岳川,季静,江汝平. 一种溶洞安全性的评估方法及评估结构[P]. 广东省:CN107447741B,2020-05-22.[4]刘伟,王永新,张振风,韩小雷,王磊,王魁,周恩旭. 石灰石竖型窑炉内衬耐火砖[P]. 河南省:CN105924024B,2018-01-23.[5]刘伟,王永新,张振风,韩小雷,王磊,王魁,周恩旭. 一种石灰石回转窑竖楔形耐火砖[P]. 河南省:CN105819713B,2017-09-29.[6]韩小雷,李耀琨,季静,邱焱坤,符东龙. 一种利用灌注桩桩间土承载力的装置及方法[P]. 广东省:CN104863124B,2016-10-05.[7]韩小雷,李耀琨,季静,戴佰城,林超,林昭王,杨凯越. 一种利用PHC管桩桩间土承载力的装置与方法[P]. 广东省:CN104863172B,2016-06-22.[8]韩小雷,李耀琨,季静,赵颖. 一种用于提高非挤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方法[P]. 广东省:CN103437357B,2015-08-26.[9]韩小雷,李耀琨,季静. 一种控制建筑沉降的复合板[P]. 广东省:CN103074902B,2015-04-22.[10]韩小雷,李耀琨,季静. 一种用于基础沉降控制的方法[P]. 广东省:CN103074885B,2014-10-08.[11]方小丹,韩小雷,韦宏,刘付钧,季静,陈福熙,江毅,黄超,唐嘉敏,曾宪武. 一种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柱空间相贯节点及其制作方法[P]. 广东省:CN101260689B,2010-10-13.[12]韩小雷,季静,郑宜,王燕珺. 一种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节点及其加工方法[P]. 广东省:CN100999913B,2010-04-07. 我的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团队主要从事主要从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结构空间约束下混凝土设计理论革新、人工智能与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成立以来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建筑设计院合作,完成了多项大型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技术咨询工作。团队以韩小雷教授、季静教授为主要核心,由2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驱动型研究团队。团队至今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50余名,分布在世界各地。团队毕业生大部分就职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政府、房地产、设计顾问公司、高校等单位,也有部分就职于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公司。近年来,团队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面上项目,发表论文150多篇(SCI/EI收录93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专利38项,自主研发商业化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软件PBSD,主编国内首部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关键研究成果编入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规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标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等。基于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团队2016年牵头项目《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基础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牵头项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团队已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内外125栋复杂建筑,最高应用于112层530米高的广州东塔,最大跨应用于120米跨度的保利中洲中心,最远应用到高烈度区印尼首都雅加达和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还应用于工业建筑,如核电、火电、煤电、垃圾发电电厂的主厂房。不仅应用于新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而且应用于既有建筑续建、改建、加建以及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建筑的抗震安全性复核和加固设计。

韩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