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婷
姓名 | 林方婷 |
教师编号 | 60735 |
性别 | 女 |
学校 | 上海师范大学 |
部门 | 数理学院 |
学位 | 理学博士学位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毕业 |
职称 | 教授 |
联系方式 | 【发送到邮箱】 |
邮箱 | 【发送到邮箱】 |
人气 |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
林方婷 (6) 基本信息 性别:女 聘任技术职务:教授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联系电话:021-64322505 电子邮箱:nounou7@163.com 通讯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部门:数理学院 学位: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办公地址:徐汇校区数理学院10号楼533 研究方向 林方婷,教授,博士生导师。数理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校妇委会副主任、女教授女干部联谊会副会长、女青年教师联谊会会长,上海市优秀青年女教师联谊会副会长。1998-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本硕博;2008年7月获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入职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2012-2013年,由国家公派出国访学一年。获“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学能手”、“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和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亚毫米波探测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和研制;物理教育研究。科研方面:主持国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地方院校能力建设项目、上海市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等,发表SCI论文约60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教研方面:主持国家教育部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等,获上海市一流课程(负责人)、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学生培养成效:培养研究生20多名。指导学生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与团队共同指导学生获“格致杯”全国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及“优秀团体奖”。代表性论文:[1] K.Q. Xu, H. Xu, J.z. Zhang, X.D. Wu, L.H. Yang, J. Zhou, F.T. Lin*, L. Wang, G. Chen*, Graphene/GaAs heterostructure based Millimeter/Terahertz wave photodetector, J. Infra. & Milli. Waves 39 (2020) 533-539. [2] J.J. Ji, F.T. Lin*, X.Y. He, H. Shi*, Room-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 in Mn-doped CuCrO2 nanopowders, Mater. Sci. Forum 971 (2019) 91-100.[3] F.T. Lin*, Q.Q. Yu, L.Y. Deng, Z.J. Zhang, X.Y. He, A.Y. Liu, W.Z. Shi, Effect of La/Cr codoping o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leakage, dielectric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BiFeO3ceramics, J. Mater. Sci. 52 (2017) 7118-7129.[4] L.Y. Deng, F.T. Lin*, Q.Q. Yu, X.Y. He, A.Y. Liu, W.Z. Shi, J. Feng, Improved ferromagnetic behavior and novel near-infrared photoluminescence in Mg/Mn-codoped CuCrO2 ceramics, J. Mater. Sci. 51 (2016) 7491-7501.[5] X.S. Zhou, F.T. Lin*, W.Z. Shi, A.Y. Liu, Structural, 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p-type Cu(Cr1-xMnx)O2 thin films prepared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J. Alloys Compd. 614 (2014) 221-225.[6] F.T. Lin*, C. Gao, X.S. Zhou, W.Z. Shi, A.Y. Liu, Magnetic,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p-type Fe-doped CuCrO2 semiconductor thin films, J. Alloys Compd. 581 (2013) 502-507.[7] C. Gao, F.T. Lin*, X.S. Zhou,W.Z. Shi, A.Y. Liu, Fe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s of micro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Cu(Cr1-xFex)O2 ceramics, J. Alloys Compd. 565 (2013) 154-158.[8] F.T. Lin*, W.Z. Shi, A.Y. Liu, Optical bandgap modulation and mag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Fe-doped CuCrO2 nanopowders, J. Alloys Compd. 529 (2012) 21-24.[9] F.T. Lin*, W.Z. Shi, Effects of doping site and pre-sintering time on micro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doped BaTiO3 ceramics, Physica B 407 (2012) 451-456.[10] F.T. Lin, W.Z. Shi*, Influence of non-isovalent ion substitution at A site on micro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Ba(Ti0.3Fe0.7)O3 ceramic, J. Alloys Compd. 495 (2010) 167-172.[11] F.T. Lin, W.Z. Shi*, Effect of Sr concentration on micro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Ba1-xSrx)(Ti0.3Fe0.7)O3 ceramics, J. Magn. Magn. Mater. 322 (2010) 2081-2085.[12] F.T. Lin, W.Z. Shi*, Influence of vacuum annealing on micro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Ba0.8Sr0.2)(Ti0.3Fe0.7)O3 ceramic, Physica B 405 (2010) 1750-1753.[13] F.T. Lin, W.Z. Shi*,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ransition-metal-codoped BaTiO3 systems, J. Alloys Compd. 475 (2009) 64-69.[14] F.T. Lin, D.M. Jiang, X.M. Ma, W.Z. Shi*, Influence of doping concentration on room-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 for Fe-doped BaTiO3 ceramics, J. Magn. Magn. Mater. 320 (2008) 691-694.[15] F.T. Lin, D.M. Jiang, X.M. Ma, W.Z. Shi*, Effect of annealing atmosphere on magnetism for Fe-doped BaTiO3 ceramic, Physica B 403 (2008) 2525-2529.[16] F.T. Lin, D.M. Jiang, X.M. Ma, W.Z. Shi*, Structural order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3Si/Si(100) heterostructures grown by pulsed-laser deposition, Thin Solid Films 515 (2007) 5353-5356.[17] F.T. Lin, W.Z. Shi*, Dongmei Jiang, Xueming Ma, Gang Shen, Studies on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and phase transition during preparation of FeGeNi ternary alloy by mechanical alloying, Physica B 371 (2006) 149-152.[18] F.T. Lin, W.Z. Shi*, X.M. Ma, Preparation and microstructures of FeSiBNbCu thin films, Physica B 355 (2005) 182-187. 学术成果(以下信息源于科研管理系统) 教学工作 教职工课程信息开课学年开课学期课程名称2022-20233物理课堂教学技能强化训练2022-20232毕业论文2021-20223物理课堂教学技能强化训练2019-20203物理教学实验创新活动2019-20202毕业论文2019-20201力学2018-20192毕业论文2018-20191力学2017-20182大学物理上2020-20211教育见习2022-20231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2016-20171大学物理下2020-20212教育见习2023-20242物理教学设计2021-20221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2021-20222教育见习2016-20172毕业论文2017-20181大学物理下2023-20241微格教学实训 荣誉奖励 [1] 2009年 上海市 晨光学者[2] 2014年 上海市 “高等教育杯”全国高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上海赛区)二等奖[3] 2016年 上海市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4] 2016年 上海市 教学能手[5] 2016年 上海市 育才奖[6] 2017年 上海市 教育系统 三八红旗手[7] 2017年 上海师范大学 师德楷模[8] 2019年 上海师范大学 教学优秀奖[9] 2019年 上海师范大学 建校65周年“师德师风展览”65名教师典型[10]2021年 上海师范大学 优秀教师[11]2021年 上海师范大学 记大功[12]2022年 上海市 教育系统 巾帼建功标兵[13]2022年 上海市 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4]2022年 “格致杯”全国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 优秀指导教师[15]2022年 上海市 一流课程(负责人)指导学生获奖:[1] 2013年,指导本科生陈祖凯获“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2] 2015年,指导本科生潘嘉裕、康猛获“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上海赛区)”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3] 2016年,指导本科生陈旭蕾、邓帅、潘泓灝获“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上海赛区)”二等奖3项[4] 2016年,指导研究生于琪琪获“上海师范大学优秀学生”[5] 2016年,指导研究生邓林艳获“上海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6] 2017年,指导本科生刘贵秀、戈智星、廖万、王金晶、吴现伟获“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7] 2017年,指导研究生于琪琪获“国家奖学金”[8] 2018年,指导研究生于琪琪获“上海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9] 2019年,指导本科生王静宇获“上海师范大学优秀毕业论文”[10]2019年,指导研究生张兴月获“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科研项目”[11]2020年,指导本科生袁楠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12]2020年,指导研究生张兴月获“上海师范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项目”[13]2021年,指导研究生申李祥获“上海师范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项目”[14]2022年,指导研究生郭媛媛获“上海师范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项目”[15]2022年,团队指导学生获“格致杯”全国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并获“优秀团体奖” 社会兼职 上海市优秀青年女教师联谊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妇委会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女教授女干部联谊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女青年教师联谊会会长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上海市物理学会会员国际SCI期刊审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