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上钦
姓名 | 袁上钦 |
教师编号 | 4853 |
性别 | 女 |
学校 | 西北工业大学 |
部门 | 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无人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学位 | 哲学博士学位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毕业 |
职称 | 副高 |
联系方式 | 【发送到邮箱】 |
邮箱 | 【发送到邮箱】 |
人气 |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
个人经历 personal experience 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2011.09-2011.12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助理2012.05-2012.07 新加坡国家研究所(A*Star)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研助理2013.08-2017.05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国家研究所制造技术研究所,项目管理2017.06-2018.11 新加坡增材制造中心, 研究员2018.12-至今 西北工业大学 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 副教授, 博导2021.10-至今 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和创新设计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2008.09-2008.11 中国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同年获新加坡本科全奖SM3项目出国)2008.12-2009.07 新加坡教育部大学预科培训2009.08-2013.05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2011.08-2011.12 美国费城德雷萨尔大学 (交换学习)2013.08-2018.0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博士) 教育教学教育教学 Education and teaching 教育教学 招生信息 本科课程:先进制造驱动的产品设计(在线课程,友谊/长安校区);研究生课程:Advanced manufacturing-driven product design (友谊校区) 围绕面向增材制造的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和制造技术,秉承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建立先进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高度耦合的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制造体系,有效实现跨尺度多材料与结构在空间/性能的高度集成,从而满足先进装备设计和研发在功能性创新,结构设计优化,加工成本可控,研发周期缩短的紧迫需求,有效服务于武器装备飞行器或航行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招收2022年入学硕士/博士: 学术型硕/博:0826J1 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 (交叉学科);专业/工程硕士:0855 机械类研究方向: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基于机器人的增减材复合制造平台;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材料-工艺系统开发;基于增材制造的动力能源技术研究 荣誉获奖荣誉获奖 Awards Information 新加坡政府本科全额奖学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荣誉学籍(前10%)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优秀毕业论文奖;重庆市"英才计划"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 Scientific Research 从复合材料成型机理与工艺设计,功能/性能材料-结构拓扑设计制造和产学研流程设计三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结合智能传感和实时监测技术,形成材料研发-结构拓扑-工艺设计的闭环式协同研发,以建立“材料-工艺-结构-功能/性能”为一体的研究方向和工业化体系:(1)功能性复合材料制备机理研究和工艺开发首先致力于特种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开发,针对航天航空严苛服役环境要求开发纤维增强型耐高温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及其三维打印成型工艺,同时从微观结构尺度的材料结构设计机理出发,揭示尺度效应的影响机理和建立细观至宏观的跨尺度复材物理学模型,有效预测和控制材料配比和空间分布,实现工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控制。此外,针对目前无人机高性能空中作战装备技术过于复杂、研制周期过长、成本居高不下的尴尬局面,从装备平台总体设计体系出发,面向基于增材制造,建立“材料制备-制造工艺-性能保障”层面的立体系统知识库,为低成本无人集群平台系统研制和维护保障提供技术支撑。(2)跨尺度功能/性能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制造方法面向高性能轻量化构件防热-承载,减震-承载,功能器件共行等一体化设计制造要求,发展宏微观结构构型与材料分布多尺度一体化建模方法,建立热力耦合,动态响应及电磁热兼容系统模型;揭示材料-结构多尺度布局因素与构件性能的内在映射规律,以及微观结构尺度效应对宏观性能的影响机制。从而设计材料和匹配制造工艺,考虑材料特征和制造工艺约束条件的同时实现功能部件的设计制造方法验证。在此基础上,针对国防需求,拓展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制造在以下几个方向的应用:吸能方向:防爆,减震,抗冲击等;跨尺度电磁器件设计与加工:吸、导波材料结构设计制造,共行天线或电磁列阵设计制造;小型飞行器多功能载荷总体共行设计和制造。(3)复合材料多轴增材制造工艺成型及监测 (面向增减材复合的工业系统工程)促进增材制造行业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团结和组织工业部门建立面向增减材复合的工业系统工程数据孪生平台,推进材料-设计-软件-硬件-检测体系的不断深入,接合成型工艺机理及约束,融合人工智能在线监测模块,实现连续纤维热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复杂结构成型。建立科研机构与大型公司的战略合作,例如,成立联合实验室共享研究成果,建立原材料生产-材料加工-产业化评估的完整体系,克服目前产学研脱节,迫切依赖于进口设备和材料的行业现状。参与国家重点型号预言论证工作,将增材制造赋予设计的特有理念植入总体型号研发和创新设计中,颠覆传统模仿式的装备设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需求牵引的设计制造系统方案。2024.01-2027.1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0万,主持)2022.10-2025.10,XXX-XXX-基金, XXX增材设计与制造(80万,主持)2022.08-2026.08,XXX-XXX-重点项目,XXX多功能结构设计(300万,主持)2022.03-2022.08,中科院空间中心月面建造预言项目,月壤基复合材料原位成形及极端环境工艺建模(20万,主持)2022.01-2023.12,XX预言基金,多尺度关联复合材料增材制造力学行为及工艺研究(25万,主持)2021.01-2023.12,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项目,特种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研究(45万,主持)2021.01-2021.06,XXX创新基金,基于电磁拓扑优化和增材制造的XXX材料设计制造研究 (10万,主持)2021.01-2024.12,XXX-XXX-重点项目, 低成本xxx研究 (230万,骨干)2020.01-202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激光烧结多尺度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的关键工艺机理研究 (27万,主持)2020.01-202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大跨尺度多层级仿生多孔质NiTi减振材料增材制造基础研究(60万,主持)2019.08-2020.07,XXX创新特区课题,基于增材制造的XXX电池技术 (100万,主持)2019.08-2020.10,研究生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基于增材制造的能源装备设计制造(50万,主持)2019.01-2021.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增材制造复合材料粉末制备(20万,主持) 学术成果学术成果 Academic Achievements 专注于面向增材制造的功能性复合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制造,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电热磁等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并取得显著的科研成果和推动技术的全球产业化。2008年获得新加坡政府全额奖学金到南洋理工大学就读本科,2013年获得一等荣誉学位毕业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同年八月获全额博士资助到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Chua Chee Kai教授团队攻读学位,获得2017-2018年度新加坡南洋理工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于2017年底至2018年11月,在新加坡3D打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XX创新课题等(国家级6项),重庆市英才计划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院基金(省部级2项),作为骨干参与重点项目和集成创新重大项目(国家级3项)。中央高校基础科研经费与国防重点布局等校级项目3项。博士和博后期间先后承担和参与多个国家级和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工程研发项目,其中包括新加坡科技局与南洋理工联合工业项目 “激光烧结复杂结构轻量化部件的材料开发与打印”(投资950万人民币),德国博世(Bosch)公司联合研发的3D打印汽车部件材料开发及打印项目(投资120万人民币),研究成果已经完成专利申请和技术产业化。申请并承担五百强泰国石化巨头PTTGlobal Chemicals 公司投资的科研项目“3D打印汽车部件的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粉末开发”(350万人民币)。参与完成美国惠普公司3D打印设备粉末开发研究方案和项目申请工作(2018年 约1500万人民币)。申请人承担并完成项目总金额超过1000万人民币,撰写中标项目超过3000万人民币,授权国际专利一项,申请国内发明专利四项。 已发表中科院一区或二区SCI检索论文近3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ESI 高被引论文2篇,SCI他引1042次,谷歌学术统计H-index为 18,引用总次数超1800。包括工程领域及综合方向顶级期刊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SCI 一区,IF 24.56),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SCI 一区,IF 21.87), Additive Manufacturing (SCI 一区,IF 10.68), 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 (SCI 一区,IF 8.82),Composite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2篇,SCI 一区,IF 6.51), Composite Part B: Engineering (SCI 一区, IF9.8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SCI 二区,IF 6.2) ,Materials & Design (SCI 二区Top,IF 6.53),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SCI 二区,IF ,6.62)等。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受到领域内同行认可,作为 Materials and Design,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Scientific Report,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Additive Manufacturing,Polymers,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conference等多个国际著名期刊和顶级会议的审稿人。相关发表论文请见: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zW1dXhgAAAAJ&hl=en 综合介绍学术文献 Academic Liter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