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页移动版

主页 > 吉林省 > 吉林大学

吴文征

姓名 吴文征
性别 发明专利4999代写全部资料
学校 吉林大学
部门 发明专利包写包过 加急申请
学位 发明专利包写包过 特惠申请
学历 版权登记666包过 代写全部资料
职称 教授
联系方式 实用新型1875包写包过
邮箱 wzwu@jlu.edu.cn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吴文征 ( 教授 ) 赞347 的个人主页 https://teachers.jlu.edu.cn/WenzhengWu/zh_CN/index.htm   教授 主要任职 : 副院长 性别 : 男 学历 : 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 : 博士 在职信息 : 在职 所在单位 : 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学科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办公地点 :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 吴文征:工学博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增材制造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副院长。2011年至今先后被聘任为讲师、副教授,2018年被破格聘任为教授,同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先进材料包括高性能合金、智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等材料的宏微观增材制造(3D打印)研究,并面向智能精密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类),吉林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吉林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等20余项。并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等项目的研究。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合作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相关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增材制造领域的合作研究,多次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做学术报告。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吉林省高层次C类人才、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大学杰出青年培育计划、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精英培养和重点培养)。发表第一/通信作者SCI检索学术论文4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单篇最高SCI他引500余次,论文入选Advanced Science封面文章。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Today Advances,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研究成果被Advanced Science News科研新闻平台报道,被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著名学者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引用与评价。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PCT国际专利1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获吉林大学优秀博士后奖。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技术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增材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第一届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执委会委员与理事,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理事单位联系人,国际仿生工程学会(ISBE)会员,吉林省增材制造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高等学校“新工科”建设专家工作组组员,吉林大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The 16th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in China(IMCC 2015)分会主席。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通讯与会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学科、材料学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江苏省、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通讯与会议评审专家,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3D打印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工学专家,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吉林省赛区专委会主任,长春市科技专家。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 Smal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30余种SCI期刊审稿人;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光学精密工程》期刊编委;Polymers, Biomimetics等期刊客座编辑等。教学主讲本科生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3D打印与实践》《装备与制造系统》主讲研究生课程《宏微观增材制造》指导本科生典型机电产品构造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等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主持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主持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主持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参与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参与吉林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参与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2022年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吉林大学第四届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大赛”二等奖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9, 2020, 2021)第八届、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指导教师第三届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8年、2019年、2020年、2022年吉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年、2019年、2023年吉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吉林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吉林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等国家级、部省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金属玻璃三维微构件光诱导电极控域电沉积增材制造机理研究,2021-2024,负责人。[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金属玻璃晶格结构超声微滴喷射增材制造机理研究,2017-2020,负责人。[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仿生纳米涂层人工骨制造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2013-2015,负责人。[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复杂微结构飞秒激光-电化学复合微纳增材制造研究,2022-2026,子课题负责人。[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叶片复杂曲面磨抛测一体化系统集成控制理论,2012-2016,子课题负责人。[6]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类):高聚合物基仿生材料人工关节基础研究,2013-2015,负责人。[7] 吉林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3D打印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2018-2020,负责人。[8] 吉林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微合金化非晶合金汽车零部件选区激光熔化增材制造研究,2022-2023,负责人。[9] 吉林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纤维增强热塑性聚酰亚胺3D打印装备与技术研究,2019-2020,负责人。[10] 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生物陶瓷改性PEEK人工骨支架增材制造及其生物性能评价,2017-2019,负责人。[11] 吉林省青年科研基金:生物相容性特种工程塑料仿生下颌骨的3D打印研究,2014-2016,负责人。[12] 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由探索项目:金属玻璃高性能汽车零部件选区激光熔化增材制造研究,2021-2023,负责人。[13] 吉林大学杰出青年培育计划:2021-2022,负责人。[14] 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精英培养),2019-2020,负责人。[15] 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2015-2018,负责人。[1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光学自由曲面成形过程的物理解析及再构策略,主要参与人。 代表性论文[1] W.Z. Wu, Y.M. Zhou, Q.P. Liu, L.Q. Ren, F. Chen, J.Y.H. Fuh, A.D. Zheng, X.C. Li, J. Zhao, G.W. Li* (2023). Metallic 4D printing of laser stimulation. Advanced Science, 10(12). (封面文章, SCI:1区, Top期刊, IF:15.1) [2] C. Xu, S.N. Yu, W.Z. Wu*, Q.P. Liu, L.Q. Ren (2022). Direct ink writing of Fe bone implants with independently adjustable structural poros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dditive Manufacturing, 51. (SCI:1区, Top期刊, IF:11)[3] W.Z. Wu, X.C. Li, Q.P. Liu, J.Y.H. Fuh, A.D. Zheng, Y.M. Zhou, L.Q. Ren, G.W. Li* (2022).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Bulk Metallic Glass: Principles, Materials and Prospects. Materials Today Advances, 16:100319.  (SCI:1区, Top期刊, IF:10)[4] W.L. Ye, W.Z. Wu*, X. Hu, G.Q. Lin, J.Y. Guo, H. Qu, J. Zhao (2019). 3D printing of carbon nanotubes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polyimide composites with controllabl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erformance.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82. (SCI:1区, Top期刊, IF:7.094)[5] W.Z. Wu, J.Q. Wang, Q.P. Liu, H.C. Xiao, X.C. Li, Y.M. Zhou, H.M. Wang, A.D. Zheng, J. Zhao, L.Q. Ren, G.W. Li* (2022). Electrochemical polishing assisted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of biomimetic superhydrophobic metallic part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596(2):153601. (SCI:1区, Top期刊, IF:6.7)[6] W.L. Ye, G.Q. Lin, W.Z. Wu*, P. Geng, X. Hu, Z.W. Gao, J. Zhao (2019). Separated 3D printing of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polyimide.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121:457-464. (SCI:制造1区, Top期刊, IF:6.444)[7] G.W. Li, L.C. Tan, L.Q. Ren, A.D. Zheng, Y. Li, Z.A. He, K.Y. Wang, Z.W. Han, Q.P. Liu*, W.Z. Wu*, L. Ren* (2023). Biomimetic 4D printing of dome-shaped dynamic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4: 4047-4059. (SCI:1区, Top期刊, IF: 6.4)[8] Y. Zhao, L. Y. Chen, J.Y. Sun, W.Z Wu*, T.B. Yu (2022).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wear resistance of in-situ synthesized (Ti, Nb) C ceramic reinforced Ni204 composite coatings. Ceramics International, 48:17518-17528. (SCI: 小类1区, Top期刊, IF:5.2)[9] W.Liu, J.R.Ma, D.Z.Wang, P.P.Wang, J.Zhao, W.Z. Wu*, W.Z.Song* (2021). Performance modulation and 3D printing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of implantable medical tricalcium-silicate/polyetherimide composite. Ceramics International, 47(8):10679-10687. (SCI: 小类1区, Top期刊, IF:5.532)[10] P. Geng, J. Zhao, W.Z. Wu*, W.L. Ye, Y.L. Wang, S.B. Wang, S. Zhang (2019). Effects of extrusion speed and printing speed on the 3D printing stability of extruded PEEK filament.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37: 266-273. (SCI, ESI高被引论文)[11] W.Z. Wu, J.Q. Wang, Q.P. Liu, X.C. Li, Y.M. Zhou, A.D. Zheng, L.Q. Ren, G.W. Li* (2023). Surface Finish Analysis of Gradient Voltage Electrochemical Polishing of 316L Stainless Steel Parts Forming by Laser Powder Bed Fusion. 3D Printing an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SCI)[12]P. Geng, J. Zhao, Z.W. Gao, W.Z. Wu*, W.L. Ye, G.W. Li, H. Qu (2021). Effects of printing parameter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 performance polyphenylene sulfide 3D printing. 3D Printing an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8(1): 33-41. (SCI)[13] P.P.Wang, G.W.Li, K.Li, X.L.Liu, J.Wang, T.Y.Liu, W.Z.Wu* (2023). Enhanced multi-material 4D printing hybrid composites based on shape memory polymer/thermoplastic elastomer.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32(5). (SCI)[14] H. Qu, Z.X. Wu, L.Y. Hou, Z.T. Zhang, W.Z. Wu* (2022). Ultrasonic-Assisted Reinforcement and Annealing Treatment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EEK, Polymer Composites, 44(3): 1684-1695. (SCI)[15] W.Z. Wu, Z.H. Li, G.Q. Lin, J.R. Ma, Z.W. Gao, H. Qu*, F. Zhang (2022).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continuous BF-reinforced PES composite material and mechanical and wear properties evalu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57:12903-12915. (SCI)[16] C. Xu, X. Chen, W.Z. Wu*, Q.P. Liu*, L.Q. Ren* (2022). Bioinspired Multi Metal Structures Produced via Direct Ink Writing.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19:1578-1588. (SCI)[17] W.Z. Wu, J.L. Jiang, G.W. Li*, J.Y.H. Fuh, H. Jiang, P.W. Gou, L.J. Zhang, W. Liu, J. Zhao (2019). Ultrasoni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bulk Ni-based metallic glass.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506: 1-5. (SCI)[18] W.Z. Wu, W. Liu, J.L. Jiang, J.R. Ma, G.W. Li, J. Zhao, D.Z. Wang, W.Z. Song* (2019).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ilica gel/Tricalcium Silicate Composite Slurry for 3D Printing.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503-504: 334-339. (SCI)[19] W.Z. Wu, H.D. Du, H. Sui, B. Sun, B.F. Wang, Z.J. Yu, H. Ni, G.W. Li*, J. Zhao (2018). Study of printing parameters of pneumatic-injection 3D printing of Fe-based metallic glass.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489: 50-56. (SCI)[20] Y.Z. Wei, S. Wang, M.Y. Chen, J.F. Han, G.J. Yang, Q.F. Wang, J.C. Di, H.L. Li, W.Z. Wu, J.H. Yu* (2023). Coaxial 3D Printing of Zeolite-based Core–shell Monolithic Cu-SSZ-13@SiO2 Catalysts for Diesel Exhaust Treatment. Advanced Materials. (SCI) 专利    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PCT国际专利1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1] 钽涂层多级孔聚醚醚酮人工骨支架的3D打印制造方法,吴文征,赵继,耿鹏,孙慧超,赵帝,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410209408X.[2] 聚醚醚酮仿生人工骨的3D打印制造方法,吴文征,赵继,姜振华,张海博,赵帝,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310675564.0.[3] 一种非晶合金材料制备与成形一体化的3D打印方法及装置,吴文征,杜海东,郭晓钰,王博凡,耿鹏,李桂伟,赵继,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610244315.X.[4] 一种基于电磁发射术的3D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吴文征,李桂伟,刘巍,耿鹏,王博凡,武子超,赵继,任露泉,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610556007.0.[5] 过渡金属化学气相沉积微纳增材制造装置与方法,吴文征,耿鹏,叶稳立,蒋吉利,刘巍,赵继,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610807912.9.[6] 多向超声微滴喷射光固化增材制造装置及方法,吴文征,李桂伟,蔣吉利,郭晓钰,武子超,刘彦宇,赵继,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610703005.X. [7] 无级变速多材料超声微滴喷射增材制造装置及方法,吴文征,李桂伟,刘巍,耿鹏,杜海东,王玉磊,赵继,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610703001.1.[8] 采用基于射流抛光辅助的电弧超声波复合式多材料3D打印装置的方法,吴文征,李桂伟,杨仕达,李佳霖,苏清萍,赵一航,戴奇轩,郑奥都,张政,赵继,毕明超,刘庆萍,任露泉,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2110781693.2.[9] 高精度超声防堵多细胞生物增材方法及装置,吴文征、叶稳立、刘巍、耿鹏、李桂伟、赵继、任露泉,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710027539.X. [10] 喷射角度可控超声微滴喷射增材制造装置及方法,吴文征,刘巍,李桂伟,杜海东,郭晓钰,王博凡,赵继,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610702969.2.[11] 全息超声场面自成型增材制造方法及装置,吴文征,刘巍,李桂伟,蒋吉利,杜海东,赵继,任露泉,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611195296.2.[12] 封闭多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增材制造方法及装置,吴文征,叶稳立,耿鹏,王玉磊,武子超,李桂伟,赵继,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710027537.0.[13] 一种仿纤毛式高精度纳米微滴喷头装置,吴文征,刘巍,李桂伟,武子超,蒋吉利,杜海东,赵继,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611009056.9.[14] 负泊松比高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增材制造方法,吴文征,李桂伟,武子超,蒋吉利,刘巍,赵继,任露泉,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710045217.8.[15] 超声选区叠层增材制造装置及方法,吴文征,李桂伟,蒋吉利,蒋浩,刘巍,曲兴田,赵继,任露泉,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710247795.X.[16] 阵列复合电场金属电化学微纳尺度增材制造装置及方法,吴文征,曲涵,朱镜达,刘天宇,陈相,侯丽瑶,赵继,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910158669.6.[17] 一种液相多金属混合增材制造装置及方法,吴文征,曲涵,朱镜达,刘天宇,郭金雨,陈相,侯丽瑶,张康宁,赵继,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910643331.X.[18] 一种光诱导金属电化学3D打印装置及方法,吴文征,刘天宇,曲涵,郭金雨,陈相,朱镜达,王天奇,于省楠,赵继,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910751272.8. [19] 金属基复合材料零件的电化学3D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吴文征,刘天宇,朱镜达,曲涵,郭金雨,陈相,汤孟鑫,侯丽瑶,赵继,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910643332.4.[20] 弯月面约束电沉积聚吡咯平面超级电容3D打印装置及方法,吴文征,郭金雨,刘天宇,陈相,肖海成,赵继,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911211208.7.人才培养    独立/协助指导的研究生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青年学者等;毕业后赴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开展博士后研究或任教。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星航机电装备有限公司、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国科精密光学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汽研发总院、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工作。 指导学生获奖项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相关赛项。    (一)研究生获奖项[1] 2016年指导研究生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耿鹏。[2] 2016年指导研究生获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与一等研究生优秀奖学金:耿鹏。[3] 2017年指导研究生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杜海东。[4] 2017年指导研究生获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与一等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叶稳立。[5] 2017年指导研究生获“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李桂伟,蒋吉利,蒋浩,杜海东,刘巍。[6] 2017年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培育项目一等资助:李桂伟,蒋吉利,蒋浩。[7] 2018年指导研究生获吉林大学2018届优秀毕业研究生:杜海东。[8] 2018年指导研究生获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杜海东。[9] 2018年指导研究生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李桂伟,叶稳立。[10] 2018年指导研究生获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与一等研究生优秀奖学金:李桂伟、叶稳立、蒋吉利。[11] 2018年指导研究生获CASC奖学金:李桂伟。[12] 2018年指导研究生获吉林大学“解放领航奖学金”:张隆健。[13] 2018年指导学生获吉林省大学生创新技术和产品设计专利挑战赛一等奖:蒋浩,刘巍。[14] 2019年指导研究生获吉林大学2019届优秀毕业研究生:叶稳立。[15] 2019年指导研究生获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叶稳立。[16] 2019年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蒋浩、蒋吉利、王天奇、汤孟鑫。[17] 2019年指导研究生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李桂伟,刘巍。[18] 2020年指导博士研究生入选吉林大学第一批“鼎新学者”:李桂伟。[19] 2020年指导博士研究生获吉林大学2020届优秀毕业研究生:李桂伟。[20] 2020年指导研究生获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刘巍。[21] 2022年指导博士研究生获吉林大学第一届博士研究生“求实”奖学金:杨雪。[22] 2022年指导研究生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李子涵。[23] 2023年指导研究生获吉林大学2023届优秀毕业研究生:王嘉琦。    (二)本科生获奖项[1] 2016年指导本科生“吉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黄小磊,李浩泽,王泽楷。[2] 2017年指导本科生获吉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刘巍。[3] 2017年指导本科生“吉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王博凡,董俊辰,黎权坤,李恒旭,陈阳。[4] 2018年指导本科生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金宝,高强,姚姝琬,王志远,张开淦。[5] 2018年指导学生获第六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基于TRIZ的热塑性聚酰亚胺3D打印装置,特等奖:叶稳立,王硕邦,朱镜达,崔旭,李可铭。[6] 2018年指导本科生“吉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朱镜达,魏旭航,张康宁,李可铭,崔旭。[7] 2019年指导本科生“吉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侯丽瑶, 马援,王昊,高子悦。[8] 2019年指导本科生获第三届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银奖:高强。[9] 2019年指导本科生获吉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金宝、高强。[10] 2019年指导本科生获第12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刘建华,唐义轩,崔忠文,曾宣霖,李昊龙。[11] 2020年指导本科生“吉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李森,吴骏杰,龙振坤,魏鸿飞。[12] 2020年指导本科生获第13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王雷,李振宇,滕新宇。[13] 2021年指导本科生获第四届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铜奖:侯丽瑶。[14] 2021年指导本科生“吉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李佳霖,苏清萍,戴奇轩,杨仕达,赵一航(国家级优秀结题)。[15] 2021年指导本科生获第14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朱俊杰,于航,刘茁,陆冠文,金昊哲。[16] 2022年指导本科生“吉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7] 2022年指导本科生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8] 2023年指导本科生获吉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杨仕达,王嘉庆。欢迎具有机械、材料、力学、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并有志开展增材制造基础前沿与行业领域应用研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加入(AM)² Lab。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5-6名。 教育经历 [1] 2011.10 -- 2017.6 吉林大学       机械工程       博士后 [2] 2009.9 -- 2010.10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机械工程 > 增材制造研究所       联合培养博士 [3] 2006.9 -- 2011.7 东北大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博士研究生毕业       工学博士 工作经历 [1] 2018.10 -- 至今 吉林大学      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2] 2014.9 -- 2018.9 吉林大学      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副教授 [3] 2013.5 -- 2021.12 吉林大学      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副主任 [4] 2011.7 -- 2014.9 吉林大学      机械科学与工程工程学院      讲师 研究方向 [1] 先进材料增材制造理论与技术 [2] 高性能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理论与装备 [3] 金属电化学微纳增材制造 [4] 生物医疗仿生增材制造 [5] 异质材料超声增材制造 [6] 激光熔覆增材制造与再制造 [7] 智能材料4D打印 教师其他联系方式 [1] 地址 :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 [2] 邮编 : 130025 [3] 电话 : 0431-85094637 [4] Email : wzwu@jlu.edu.cn [5] QQ : 38701341

吴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