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楠教师主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简历|贺晓楠招生信息|贺晓楠专利信息

教师主页移动版

主页 > 北京市 > 首都医科大学

贺晓楠

姓名 贺晓楠
教师编号 99453
性别 邮箱 : hxndoctor@126.com
学校 首都医科大学
部门 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学位 发明专利包写包过 特惠申请
学历 工作电话 : 010-84005276
职称 软件著作权666包写包过
联系方式 【发送到邮箱】
邮箱 【发送到邮箱】
人气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大血管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肿瘤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气象医养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整合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分会青年委员,“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中心医学医疗委员会委员,北京睡眠与健康促进会理事,北京女医师协会急诊专委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2016年荣获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评选 “未来之星”称号。获得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国际交流项目资助赴澳大利亚悉尼乔治国际卫生研究中心研修心血管临床科研。2017年获得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青年英才国际交流基金资助赴美国休斯敦医学中心研修心血管危重症治疗以及胸痛中心国际规范化管理。Medical Science Monitor、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Heart Failure Reviews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杂志》审稿人、《心肺血管杂志》编委、《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青年编委。本人长期致力于环境对心脏疾病的影响以及心肺血管急重症尤其是急性胸痛早期智能诊断、影像评估、技术开发等临床和转化研究,经过近10年攻关,围绕环境心脏病以及急性胸痛早期诊断、风险评估等取得系列成果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本人近5年获资助科研和人才项目7项,其中国自然2项、北京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青年研究1项,总经费85.9万。已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 5篇,总影响因子19.783,其中单篇最高5.846。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 环境心脏病学环境污染对AS的影响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高低有密切联系,因而与环境中的多环芳烃(PAHs )密切相关。探讨多环芳烃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热点。本人多年从事环境心脏病的基础与临床工作。     1)探讨了污染空气中颗粒物2.5(PM2.5)中的多环芳烃改变了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miRNA谱,从而提出了PM2.5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机制成功申请并完成国自然青年项目课题。2)探讨了不同浓度PM2.5对房颤患者急性发作影响,首次提出了引起合并不同慢性疾病(冠心病、风心病、心衰)患者房颤发作发作显著增加的PM2.5浓度。3)急性主动脉疾病是一种致命性胸痛,发作呈季节改变。探讨了季风气候下气象条件和PM2.5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影响。认为昼夜温差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密切相关,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SCI文章,可指导相关药物的研发以及环境对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影响,有助于关注高危人群以及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智能诊断系统的建立与评价本人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胸痛中心的建立及建设工作,并且多次与美国胸痛中心认证机构沟通和交流,持续改进急性胸痛的诊疗流程,使得安贞医院胸痛中心国内首批通过V5认证。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重点项目-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智能诊断系统的建立与评价课题研究。同时参与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心血管疾病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学科专业发展计划(杨帆计划)-急性冠脉综合征、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项目-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全疗程出血风险评估系统的建立与验证。在美国休斯敦医学中心访学期间,多次参观学习美国胸痛中心的管理。带领团队发表多篇关于胸痛中心管理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救治现状调查分析的文章。3. 急性胸痛诊疗新技术研发团队首次建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数据库,建立与评价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智能诊断系统,并且在国内广泛推广。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智能诊断系统的建立,显著提高了高危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改善了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的误诊、漏诊率高等问题,获1项实用新型专利(ZL201721135945.7)和1项软件著作权。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62272327,基于多中心多模态急性胸痛数据的多任务预警模型研究及临床应用,2023-2026,54万元,主持。

杨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