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红
姓名 | 刘艳红 |
教师编号 | 95694 |
性别 | 女 |
学校 | 东南大学 |
部门 | 法学院 |
学位 | 博士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职称 | 教授 硕士、博士生导师 |
联系方式 | 【发送到邮箱】 |
邮箱 | 【发送到邮箱】 |
人气 |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刘艳红(1970-),女,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政法论坛》主编。曾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首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委法律顾问专家库成员,江苏省法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刑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主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共青团江苏省委)主任、江苏省(司法厅)社区矫正损害修复项目研究基地主任等。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刑事法学,同时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网络犯罪、民行刑一体化、腐败治理与监察法治等领域亦进行论深入探索,取得诸多的引人瞩目的优秀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评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来源作者,被北大法律信息网评选为十大影响力作者。相关学术成果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十二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七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首届韩德培法学奖(青年原创奖)等各类奖励20余项。作为带头人带领学院中国特色反腐败法治体系建设研究团队获: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020)、带领学院刑事法学教学创新团队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018)。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权威期刊20篇,CSSCI期刊150余篇,中国法学会20种CLSCI法学核心期刊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90余篇/次。出版学术专著《实质刑法观》《实质犯罪论》等10余部,主编《刑法学(上/下)》及参编著作1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奖励2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各1项。主持的中国法学会“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专项课题结项成果《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决策咨询报告》和《反腐败法(专家建议稿)》由中国法学会报送党和国家中央部门,并获得中纪委领导重要批示,有效推动了中国法治反腐进程;指导的《护航“网生代”——Web3.0时代未成年人网络权益软性保护路径研究》获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建议及研究报告《构建网络空间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专门机制的建议》《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的完善建议》报送全国政协,获领导批示,为司法部立法吸纳,入选国家法治内参;《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建议》报送全国政协,获领导批示,转送全国人大法工委,入选国家法治智库;《护航“网生代”——Web3.0时代未成年人网络权益软性保护路径研究》报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获领导批示充分肯定,推荐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关于检察机关在国家公益诉讼保护中科学定位的研究报告》报送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最高检领导批示和高度肯定。参加2018年5月15日CCTV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竹篮岂能打水?》节目录制,为宣传日活动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自2014年出任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至2021年5月,带领全院教师积极开拓进取,学科整体跨越式发展,2016年成功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学科被确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科平台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获得国家级基地3个、省级基地6个、高端师资人才建设成效突出,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各类高端人才20余人/次,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次,打造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年轻化国际化的创新力团队。作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展主要负责人和刑事法学学科带头人,在创建“一流”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推动学院及相关学科高质量、快速发展,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发展思路。带领学院教学和科研团队,砥砺奋进,赶超或引领国内教学和科研先进单位,取得在权威机构学科排名中引人瞩目的优异成绩。据上海软科发布的2018年11月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校法学学科位列全国5%,第10名,创下我校人文社科领域的“东南高度”。据中国法学会官网“中国法学创新网”CLSCI论文他发数统计排名,5年来我校法学始终排名全国前20强,其中宪法与行政法、刑事法学稳居全国10强。带领学院获立最高人民法院唯一一所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批国家级民事检察理论研究智库: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研究基地,以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等国家、省部级平台和基地9个。经过20余年的砥砺奋进,法学学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日益提高,已成为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形成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相匹配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根据交叉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组建教学创新团队,着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学人才,带领团队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工作。推动学院与学校优势学科结合,进行交叉学科的办学与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在工程法、交通法、医事法、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等特色领域辟径拓新,努力发展与这些领域相匹配的研究基地与平台,相继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绩。带领全院科研团队在CLSCI 和CSSCI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课题项目方面获得国家社科立项多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尤其是学院周佑勇教授作为项目首席专家申报的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并获得立项,项目总经费为71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为2324万元,成为学校人文学科科研项目史上的重大突破,为学校争取到里程碑式国家级标志性项目。除此,作为学院刑事法学学科带头人带领刑法教学创新团队”入选2018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领学院中国特色反腐败法治体系建设研究团入选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形成了以实质刑法观为学术标志的东南刑法学派,成绩令人瞩目。同时秉承“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的办学宗旨,立足东南大学理工科学科优势,带领学院在工程法、交通法、医事法、大数据司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形成具有东南大学法学院特色的学科标志。教育背景:1988.09—1992.0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时为中南政法学院),本科,法学学士学位1995.09—1998.0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学位1998.09—2001.12,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法学博士学位工作简历:1992.07—2003.0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1996),副教授(1999)2003.05—2006.09,武汉大学法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2002.01—2004.01,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师从马克昌教授)2003.05—2003.08,德国萨尔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6.09-2014.01,东南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01-2021.05,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05至今,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法论坛》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