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守仲教师主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简历|彭守仲招生信息|彭守仲专利信息

教师主页移动版

主页 > 北京市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彭守仲

姓名 彭守仲
教师编号 41518
性别
学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部门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位 工学博士学位
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联系方式 【发送到邮箱】
邮箱 【发送到邮箱】
人气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同专业博导 同专业硕导 彭守仲 ( 副教授 ) 赞295 的个人主页 http://shi.buaa.edu.cn/shouzhong/zh_CN/index.htm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任职:教师/院长助理 其他任职: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微纳中心副主任 教师拼音名称:Peng Shouzhong 电子邮箱:shouzhong.peng@buaa.edu.cn 所在单位: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 办公地点:北航第一馆 性别:男 联系方式:shouzhong.peng@buaa.edu.cn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毕业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个人简介 彭守仲,副教授,博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铸芯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微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13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培养,2018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被评为北航优秀博士毕业生,同年入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电子学院(现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岗。 长期从事自旋电子学、磁随机存储器、微电子器件、磁性材料、磁性物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已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被引1000余次;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Electronics、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B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一篇论文入选Wiley半月精选论文,一篇论文入选Appl. Phys. Lett. Top Articles in Magnetics and Spintronics;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获授权5项,转化2项;参与出版教材3部,其中2部获批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在微电子器件顶级会议IEDM发表一作论文1篇,该会议具有60多年历史,被誉为微电子器件领域“奥林匹克盛会”。多次在国际磁学年会(INTERMAG)、国际磁学与磁性材料大会(MMM)等重要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担任2021年INTERMAG和2022年MMM等会议的分会场主席,受邀在国际前沿材料大会(ICFM)、自旋量子态调控科技论坛、全国电子信息青年科学家论坛、全国电子材料与器件大会、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等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参加国际自旋存储与逻辑研讨会(SML)并两次获最佳海报奖。 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小米青年学者,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北航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科研项目子课题等项目8项,参与了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合作专项、华为海思公司技术合作项目等项目。制定中国电子学会团体标准5项,2次获得中国电子学会成果鉴定,荣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华为奥林帕斯先锋奖。 在北航首次开设并主讲了本科核心专业课《微电子器件实验》(16理论课时+32实验课时)、研究生课《集成电路技术开放实验》(18实验学时)和《集成电路技术综合实验》(18实验学时),其中《微电子器件实验》通过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认证和院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参与讲授了本科生核心通识课《自旋电子科技前沿》和研究生课《自旋电子学前沿进展》,其中《自旋电子科技前沿》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和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已指导博士生8人、硕士研究生12人、本科毕设6人,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及学业导师,被评为北航学院“优秀导师”(2020年-2023年)和“优秀班主任”(2020年)、集成电路学院“优秀班主任”(2021-2023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航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验案例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北航优秀共产党员”等奖励。 每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2-3人、本科毕设及本科生1-2人,欢迎报考和联系(shouzohng.peng@buaa.edu.cn)。 代表性论文: [1] Peng S, Zhu D, Li W, et al..  Exchange bias switching in an  antiferromagnet/ferromagnet bilayer driven by spin-orbit torque. Nature Electronics. 2020, 3(12): 757-764. https://www-nature-com-443.e1.buaa.edu.cn/articles/s41928-020-00504-6 [2] Lu J, Li W, Liu J, Liu Z, Wang Y, Jiang C, Du J, Lu S, Lei N, Peng S*, Zhao W, Voltage-gated spin-orbit torque switching in IrMn-based perpendicular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23, 122(1): 012402. [3] Chen R, Wang X, Cheng H, Lee KJ, Xiong D, Kim JY, Li S, Yang H, Zhang H, Cao K, Kläui M, Peng S*, Zhang X*, Zhao W*.  Large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and room-temperature nanoscale skyrmions in CoFeB/MgO heterostructures.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2021, 2:100618. [4] Li W, Peng S*, Lu J, et al..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voltage-gated spin-orbit torque switching in antiferromagnet/ferromagnet structure. Physical Review B. 2021, 103(9): 094436. [5] Cheng H, Chen J, Peng S*,  et al.. Giant perpendicular magnetic anisotropy in Mo-based double-interface free layer structure for advanced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s.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2020, 6(8): 2000271. [6] Xiong D, Peng S*, et al.. Modulation of thermal stability and spin-orbit torque in IrMn/CoFeB/MgO structures through atom thick W inserti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20, 117(21): 212401.  [7] Chen J, Peng S*, Xiong D, et al.. Correlation of interfacial perpendicular magnetic anisotropy and interlayer exchange coupling in CoFe/W/CoFe structure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20, 53(33): 334001.(编辑优选论文) [8] Peng S, Lu J, Li W, et al.. Field-free switching of perpendicular magnetization through voltage-gated spin-orbit torque.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2019, 28.6.1-28.6.4. (北航历史上第一篇IEDM论文) [9] Peng S, Zhu D, Zhou J, et al.. Modulation of heavy metal/ferromagnetic metal interface for high-performance spintronic devices.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2019, 5(8): 1900134.(Wiley半月精选论文,Wiley Advanced Science News专题报道) [10] Peng S, Wang L, Li X, et al..Enhancement of perpendicular magnetic anisotropy through Fe insertion at the CoFe/W interface.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18, 54 (11): 1300705. [11] Peng S, Zhao W, Qiao J, et al..Giant interfacial perpendicular magnetic anisotropy in MgO/CoFe/capping layer structur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17,110 (7):072403.(入选Appl. Phys. Lett. Top Articles in Magnetics and Spintronics) [12] Peng S, Li S, Kang W, et al..Large voltage-controlled magnetic anisotropy in the SrTiO3/Fe/Cu structur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17,111(15): 152403. [13] Peng S, Kang W, Wang M, et al..Interfacial perpendicular magnetic anisotropy in sub-20 nm tunnel junctions for large-capacity spin-transfer torque magnetic random-access memory. IEEE Magnetics Letters. 2017, 8: 3105805. [14] Peng S, Wang M, Yang H, et al..Origin of interfacial perpendicular magnetic anisotropy in MgO/CoFe/metallic capping layer structures.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18173. 教育经历 [1]. 2015.11 -- 2016.11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 2013.9 -- 2018.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博士研究生毕业       博士学位 [3]. 2009.9 -- 2013.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       大学本科毕业       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 2023.11 -- 至今 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      国际组织处      副处长(挂职) [2]. 2018.7 -- 至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师 研究方向 [1] 微电子学 [2] 自旋电子学 [3] 磁随机存储器 [4] 磁性材料及薄膜 [5] 微纳器件制备及测试 [6] 第一性原理与微磁学仿真

杨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