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页移动版

主页 > 湖北省 > 华中师范大学

金小红

姓名 金小红
性别 发明专利4999代写全部资料
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
部门 1978-10-25
学位 发明专利包写包过 特惠申请
学历 版权登记666包过 代写全部资料
职称 社会学院
联系方式 高校教师(含师资博士后)
邮箱 82974049@qq.com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基本信息 中文姓名: 金小红 工作单位: 社会学院 出生年月: 1978-10-25 学院: 社会学院 办公地点: 南门社会学院大楼 专业职称: 副教授 职级: 五级 教师类型: 高校教师(含师资博士后) 博/硕导: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招生专业: 社会学 社会工作 农村与区域发展 邮箱: 82974049@qq.com 办公电话: 67868324 个人简介1. 个人简历2. 教育背景:1995-1999,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学士;1999-2002,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法学硕士;2002-2005,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法学博士。3. 工作经历:2005-2009,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2009-现今,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2013年11月—2014年5月,访学于台湾国立中正大学;2015年8月—2016年8月,访学于美国特拉华大学;2018年7月—8月,访学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4. 研究领域:社会学理论;失范社会学;人口社会学。5. 讲授课程: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经典作品及赏析 。6.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1.主持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快速社会变迁背景下新时代流动人口的‘脱嵌’危机与失范研究”。NO.:18BSH028,项目经费20万元。2.主持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与城市关系的研究”。NO.:08CSH004,项目经费8万元。3.主持2019年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乡村儿童‘留守’到‘泛留守’问题的实证研究”。NO.:2019130,项目经费3万元。4.主持2014年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留守状态’与‘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行为影响的社会学研究”。No.:2014237,项目经费2万元。5.主持2015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专业融入高校通识课堂的模式研究”。项目经费2万元。6.主持2013年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志愿者服务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NO.:2013153,项目经费2万元。7.主持2010年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流动’与‘犯罪’——关于湖北省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环境风险的社会学研究”。NO.:[2010]329,项目经费1.8万元。8.主持2013年国家民政部项目“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的关系研究”。NO.:2013MZVT001,项目经费2万元。9.主持2019年湖北省总工会调研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工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以流动人口劳动领域为例”。项目经费5万元。10.主持2013年湖北省武汉市妇联项目“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与需求调查”。项目经费7万元。11.主持2014年中央高校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流动人口犯罪本土化解释模型研究”。项目经费5万元。12.主持2016年中央高校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留守儿童行为心理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项目经费3万元。13.主持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丹桂项目“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逻辑”。项目经费1万元。14.主持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银桂项目“吉登斯现代性理论与第三条道路”。项目经费0.5万元。15.2013年参与托莱多大学参与湖北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的现状及问题”调查项目。16.2009年参与UNDP“中国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暨灾害风险管理计划”项目。项目经费4.3万元。17.第二主持2006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下岗女工身份认同的语言学研究”。18.第二主持2006年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武汉市开展社区矫正的可行性研究”。19.2017年参与国务院扶贫办“精准扶贫交叉考核”评估项目。20.2018年参与国务院扶贫办“精准扶贫交叉考核”评估项目。21.2012年参与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项目 “家庭教育风险与本土青少年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以武汉市为例”,项目编号为Z20121602。7. 发表论文:SSCI期刊:1. Jin, X., Chen, W., Sun, I & Liu, L. (2020). Physical Health, School Performance and Delinquenc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Child Abuse & Neglect.109..——SSCI A区。2. Jin, X., Sun, I. A., Jiang, S., Wang, Y. & Wen, S. (2018). The Impact of Job Characteristics on Burnout Among Chinese Correctional Work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62:551-570.——SSCI B区。3. Jin, X., Sun, I. A., Jiang, S., Wang, Y. & Wen, S. (20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n Role and Job Stress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Correctional Work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Crime and Justice. 52:36-46. ——SSCI C区。4. Jiang, S., Jin, X., Xiang, D., Goodlin-Fahncke, W., Yang, SY., Xu, N. & Zhang, D. (2016). Punitive and rehabilitative orientations toward offenders among community correctional officers in China. Prison Journal. 96:771-792. ——SSCI B区 (第二作者)。5. Jiang, S., Lambert, E., Zhang, D., Jin, X., Shi, M., & Xiang, D. (2016). Effects of Work Environment Variables on Job Satisfaction Among Community Correctional Staff in China.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43:1450-1471. ——SSCI A区(第四作者)。6. Jiang, S., Lambert, E., Jin, X., Xiang, D. Shi, M., & Zhang, D., (2018). Correlat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mong Community Correctional Officers in China. Prison Journal, 98:60-82. ——SSCI C区(第三作者)。7. Jiang, S., Zhang, D., Jin, X., Xiang, D. Greenleaf, R., Liu, J. & Xu, N. (2015).Semiformal Crime Control and Semiform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An Empirical Demonstration from Chinese Community Corrections, As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10: 287-302. ——SSCI C区(第二作者)。8. Jiang, S., Lambert, E., Zhang, D & Jin, X., (2019). Supervision Strategies and Their Correlat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Community Correctional Staf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63(7):1100 –1123. ——SSCI D区(第四作者)。8. CSSCI重点核心期刊:1.《乡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反思——基于对“泛留守现象”的观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2.《“脱嵌型”失范处境与职业抑制——基于华中某产业园区的经验观察》,《山东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3.《乡村结构变迁背景下农村儿童的生存现状:一项比较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年第2期。4.《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亲子分离或家庭教育的影响——基于定量分析的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第3期。5.《流动青少年犯罪归因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2期。6.《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流动青少年犯罪社会治理研究——基于社会融合的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2期。7.《情感互动仪式链下的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探究》,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3年第10期转载。8.《“陪伴式”青少年家庭社会工作模式》,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2年第8期转载。9.《社会约束体系的弱化与解构的逻辑——一项城市流动越轨未成年人生活状态的调查》,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2年第5期转载。《“单向度”.“排斥性”:社会约束体系弱化与解构的内在机制(合作、第一作者)》,2010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二等奖,获奖论文集《中国道路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7期。10.《越轨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流动犯罪青少年调查(合作、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1第9期转载。9. CSSCI期刊:1.《关于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过程机制的调查研究——以社会学越轨理论为视角》,《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2期。(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1年优秀论文二等奖)2.《流动青少年犯罪:生存风险与环境风险的影响(合作、第一作者)》,《城市问题》,2011年第11期。3.《汶川地震灾后农村社区系统的恢复重建》,收录于《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进程与挑战——“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结合”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公共管理高层论坛》转载。4.《“互构型”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与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兰州学刊》,2010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0年收录。5.《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6.《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第三条道路”》,《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7.《吉登斯的全球化视角述评》,《学术界》,2007年第5期。8.《“权力”分析的特点与文化分析的缺失》,《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9.《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建构主义思潮》,《江汉论坛》,2007年第12期。10.《结构化、现代性与全球化——对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透视》,《求索》,2004年第12期。11.《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与社会学理论批判》,《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1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秋季论坛综述》,《社会》,2003年第2期。13.《小城镇的社区化社会保障与制度创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10. CSSCI扩展版及北大核心:1.《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留守儿童受欺凌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19年第6期。(北大核心)2.《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成因探析:从封闭到开放的家庭环境---- 一种关于有效规范的视角》,《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年第4期。3.《中国农村地区的社区矫正: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以**省为例》,2013年犯罪问题与对策学术国际研讨会(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论文集收录。4.《关于流动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社会学解读——基于迪尔凯姆《自杀论》的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3年收录。5.《流动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社会学解读:社会冲突论的视角》,《青少年犯罪问题》,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3年收录。6.《单一化的主流意识、教化机制与“越轨亚文化群体”的“集体抵抗”(合作、第一作者)》,《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7.《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现状与原因——以武汉市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调查情况为例(合作、第一作者)》,《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12期。显示更多 +工作经历1. 2005-07月至2009-07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2. 2009-07月至2021-12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基本信息总结性描述: 金小红,湖北省人口学会理事,中国犯罪社会学会理事。1999年及200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分别获得社会学学士学位及社会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聘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2013年、2015年及2018年分别访学于中国台湾地区、美国及澳大利亚。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及应用社会学。近几年,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SSCI及CSSCI等各类刊物上相继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4部,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十余项。《穿过经典 陪你读书》慕课被评为省级一流在线课程,课程《社会学经典作品及赏析》被评为省级金课及省级一流课程,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及省级等学术竞赛重要奖项。

金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