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伟
姓名 | 姜伟 |
性别 | 男 |
学校 | 北京协和医院 |
部门 | 肿瘤医院 |
学位 | 博士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职称 |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
联系方式 | 【发送到邮箱】 |
邮箱 | 【发送到邮箱】 |
人气 |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姜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特聘教授。198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84年9月至1988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导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士新教授。1988年2月至1994年5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医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Dr. I. Barnard Weinstein,获细胞分子生物物理学(Molecular Cellular Biophysics)博士学位。1994年5月至1999年8月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 Dr. Tony Hunter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9月至2002年2月在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医学院任助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2002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Sanford-Burnham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任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2011年5月至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特聘教授。 科研经历: 1984至1988年,在陆士新院士实验室主要从事食管癌致癌机理的研究。1988去美读研究生阶段,与国内陆士新院士合作,1989年以第一作者在Oncogene(4: 923-928, 1989)发表论文,首次报道发明检测Ras癌基因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技术(PCR re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至今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1992-1993年,以第一作者在Cancer Research(52: 2980-2983, 1992)和PNAS(90: 9026-9030, 1993)发表论文,是世界上最早报道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在人类肿瘤中基因扩增及高表达的论文之一,并首次确证CyclinD1-Rb通路在人类肿瘤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上述三项研究被Science杂志分别评为1989、1992和1993年由中国科研单位参与的引用率最高的前五名论文。 1994至1999年在Salk Institute Dr. Tony Hunter实验室从事细胞周期调控机理的研究。1997-1999年,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PNAS,EMBO J. 以及Mol Cell等杂志首次报道了克隆及研究人类DNA复制起始蛋白Cdc7、Dbf4、Cdc6和微管相关蛋白PRC1在DNA复制起始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1999至2010年,姜伟实验室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分子影像学、生物信息学等科学技术以及哺乳动物细胞、Xenopus egg extract等研究系统深入研究DNA复制机理及细胞有丝分裂机制,在国际著名生物学杂志(Mol Cell,NCB,JCB,JCI,PNAS,MBC等)发表多篇具有影响力的文章。其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证明中体蛋白分子PRC1的磷酸化状态调节其自身聚合及与驱动蛋白分子Kif4的结合,在时间及空间上控制中体结构的形成;首次制备人类所有驱动蛋白分子的esiRNA文库,成功进行RNAi功能筛选,开创应用小分子RNA文库筛选人类同一蛋白家族功能研究的先河。同时,实验室还深入研究DNA复制起始相关蛋白Cdc6和Cdc7/Dbf4与DNA复制起始及S期检验点的相互关系,证明该类蛋白不仅参与控制DNA复制起始并调控S期检验点,解决了DNA复制起始过程与S期检验点相互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创新性应用三维立体定位成像和单分子双标记成像技术深入研究细胞生长过程中有丝分裂和DNA复制起始的分子调控机制,是国际上最早应用上述细胞分子影像学前沿实验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之一。 2011年后,陆士新-姜伟联合实验室应用亚硝胺诱导的大鼠食管癌变模型和体外食管/食管癌类器官培养模型,研究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食管鳞癌异质性(干细胞)起源及演化过程的系列分子事件。发掘临床常用药物二甲双胍、阿司匹林和青蒿素等在大鼠食管鳞癌模型中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同时,将高清可视性超分辨细胞显微镜成像仪与人工智能网络(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建立了人工智能化促进的高清细胞显微成像平台系统,对普通2D培养或3D培养的食管癌类器官进行细胞分子影像的研究。应用DenseNet神经网络建立人工智能头颈鳞癌、食管鳞癌等病理图像识别模型,对其进行分类,并且应用肿瘤驱动基因突变信息,对头颈鳞癌、食管鳞癌进行分子病理分类。 从事细胞周期调控、分子肿瘤生物学、致癌机理的研究已经超过30年,发表SCI文章60多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00,被引用超过5000次。在美国主持NIH、NSF等国家级课题10项。在国内先后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以及973计划项目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