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页移动版

主页 > 北京市 > 北京协和医院

杨启文

姓名 杨启文
性别
学校 北京协和医院
部门 北京协和医院
学位 博士
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 工作电话 : 010-69159742
邮箱 yangqiwen81@vip.163.com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杨启文,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医学博士,研究员(资格),硕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药敏委员会华人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ChiCAST)秘书长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第一届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感染疾病实验诊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循证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ISO15189技术评审员。科研方向为临床重要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和耐药及致病机制研究。曾赴美国塔夫茨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妇女儿童医院和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进行访问学者研究。2012年以主要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中国教学医院连续十年多中心细菌耐药监测和耐药机制研究”)。2017年以主要完成人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以及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遏制细菌耐药临床实验室综合应对体系建立与应用”)。2011年度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第一作者)。2013年度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第一作者)。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中华医学会分会奖9项、中国科协论文奖1项、北京协和医院医疗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项、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先进个人。国际学术会议(包括WHO大会、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大会、日本感染病学会年会等)进行大会英文报告13次。国际学术会议壁报3次。国际会议中英同声传译14场次。主要研究领域为抗菌药物耐药对人类健康的负担。主要科研方向为临床重要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和耐药及致病机制研究,包括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力和耐药性研究、产ESBL和AmpC肠杆菌科菌研究、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研究等。自2004年参加科研工作以来,已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74项,其中纵向课题30项(包括1项本人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东城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项本人主持的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基金、1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子课题参与以及20项主要参与和参与的卫生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横向课题44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2项,项目执行负责人38项,参与4项)。至2021年2月已发表中英文论文143篇。包括SCI文章60篇(累计影响因子235.9)和中文核心期刊文章83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文章40篇(累计影响因子159.5),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中文核心期刊文章39篇。著书参编10本。授权专利4项。为应对抗菌药物耐药这一全球问题,杨启文及团队构建了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遏制细菌耐药临床实验室综合应对体系,建立了5个成熟的研究平台,即全国多中心临床病原菌耐药及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平台、病原菌耐药机制及致病机制研究平台、新型抗菌药物临床评价平台、新型快速细菌耐药实验室诊断研发平台、抗菌药物耐药实验室检测标准化平台。团队近5年发表50多篇论文。杨启文近5年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文章27篇,累积影响因子107,中文核心期刊文章6篇。近5年研究成果如下:1) 领导了多项国际和国内领先的多中心耐药病原菌监测及临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包括多项针对中国医院和社区获得性病原体的多中心、连续多年的耐药监测研究。牵头国际耐药监测项目(SMART 研究和ATLAS 研究),其中SMART细菌耐药监测网是国内首个连续18年的腹腔感染革兰阴性病原菌的病原谱及药物敏感性多中心研究,是国内针对腹腔感染运行时间最久的耐药监测网。研究覆盖中国不同地区医院,纳入多种感染类型,同时对临床重要耐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阐明中国产ESBL 细菌的变迁规律以及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菌的分子进化规律。课题组近五年中,监测菌株均通过质谱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使用国际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等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进行检测,极大弥补了既往监测数据质量不足的问题。2)开展了多项临床重要病原菌耐药机制及致病机制研究:在耐药及致病机制方面,主要研究了β-内酰胺酶、靶位点修饰、孔蛋白丢失、外排过表达等耐药机制。并通过动物模型研究致病机制。这些基础研究为阐明AMR 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提供了依据,并指出了控制MDR 病原菌的途径。在国内首次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菌进行了全国多中心耐药机制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ST11型高毒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新靶标Plt-1。课题组在国内首次报告了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在腹腔感染病原体中的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3)完成多种新型抗菌药物体外药效学评价:评估了多种新型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国内首次报道了美罗培南-vaborbactam 对中国产KPC-2 肠杆菌科菌的体外活性;国内首次系统阐述了氟氧头孢对中国不同地区产ESBL 肠杆菌科菌的高体外活性;国内首次报道非达霉素对难辨梭菌良好的体外活性。国内首次报道了sulbactam/durlobactam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4)研究开发新的AMR 检测方法和病原体快速筛选鉴定方法。近5年研发了临床实用且成本低廉的检测肠杆菌科菌碳青霉烯酶新方法、国内首次报道了MALDI-TOF 质谱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测序技术联合诊断草绿色链球菌的新方法,国内首个完成了Genexpert Carba-R技术在快速鉴定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临床验证,报道了低血量条件下血培养耐药病原体快速检测的方法和临床样本中MDR 病原体快速筛查的方法。以第一发明人在国内首次研发成功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多重PCR方法并获得发明专利。5)建立抗AMR 临床微生物检测标准化平台:作为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药敏委员会中国抗微生物药敏试验委员会的秘书长和副主任委员,杨启文在抗击耐药方面与国际学术同行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工作。作为中国AMR 领域的学术专家代表中国三次参加WHO 会议并进行学术发言,两次参加国际本领域高水平的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大会(ECCMID)并进行主题发言。以第一作者牵头撰写《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通过组织近10次全国性医学会议和培训课程,培训了来自中国50多家医院的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

杨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