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润晖
姓名 | 吴润晖 |
教师编号 | 100007 |
性别 | 邮箱 : runhuiwu@hotmail.com |
学校 | 首都医科大学 |
部门 | 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
学位 | 发明专利包写包过 特惠申请 |
学历 | 工作电话 : 010-59617621 |
职称 | 软件著作权666包写包过 |
联系方式 | 【发送到邮箱】 |
邮箱 | 【发送到邮箱】 |
人气 |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吴润晖,1968年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血液二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系副主任。中华血液学会止血血栓组成员、中国血友病治疗协作组儿科组组长、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儿童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转化医学委员会成员。专业方向为儿童出凝血专业,从事一线临床工作31年;在2001年法国巴黎学习进修回国后确立专业方向为儿童出凝血专业,并专注于该领域工作20年:1、开展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工作,着手开展北京儿童医院的遗传性凝血性疾病工作,建立儿童血友病专业门诊,设立常规制度及建立随访制度;到目前为止注册登记血友病病例接近2000例,罕见遗传性出凝血疾病近200例;2006年在全国率先组建儿童血友病多学科团队,2021年首个通过评审挂牌成为国家认证的血友病综合管理中心。在开展中国特色的儿童血友病治疗工作中孜孜以求。用近15年时间,从小剂量预防治疗开始,通过系列研究探索了中国儿童个体化预防治疗策略,通过努力不断提升疗效、达到最优成本效益;在50%的国际凝血因子用量下,达到与国际治疗一致的“零出血”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探索制订运动风险评估模型,力求鼓励和推动中国血友病患儿参与运动,提升运动能力,让他们可以与正常同龄儿一样健康成长;2015年以来,面对众多亟待清除抑制物中国血友病患儿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攻克血友病抑制物清除的国际难题,以中国孩子用得起的治疗策略达到了和国际一致的70-80%抑制物清除效果,同时努力开展机制探索,以提高我国血友病抑制物有效防控水平。2、开展出血疾病工作,重点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开展大宗病例数据库建立、建立随访工作;开展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线、二线治疗及危重症治疗探索;开展儿童慢性血小板减少症、遗传性血小板合理诊治工作。积极开展国内同行和国际合作。作为白求恩基金会成员及儿科血液组副组长热心儿童血小板减少症的公益活动。吴润晖医生执笔撰写制定中国儿童血友病诊治专家指导意见。(1)积极探索儿童ITP一线治疗,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方法替代既往的足量激素口服,减少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相关数据已经整理在投稿中;(2)开展儿童ITP的二线治疗探索,寻找儿童安全有效的二线药物,开展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法,相关数据已经发表;(3)开展儿童慢性难治性ITP的靶点寻找和靶向治疗,建立诊断方法、开展针对儿童ITP的基因组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对有明确靶点患儿开展精准治疗,并获疗效,相关数据已经发表;(4)开展新药的探索,联合我院药理团队开展促血小板生成素的检测和临床研究,拓展儿童ITP的安全有效治疗药物;(5)积极开展慢性难治性ITP的基因背景寻找,找到疾病迁延不愈原因,预判疾病转归,寻找新的靶向药物。通过上述的研究,针对儿童常见的ITP开展科研临床研究,希望达到减低副作用和治疗成本的最优治疗效果。3.积极开展儿童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设儿童血栓门诊,建立儿童血栓性疾病数据库,探索儿童血栓的合理诊疗体系。儿童血栓性疾病是既往国内未被关注的领域,随着导管技术的开展和影像水平的提高,儿童血栓性疾病呈现井喷式增多,面对疾病了解,和用药的空白,首先对院内血栓性疾病和血液肿瘤中心的导管血栓性疾病进行总结,联合药学部开展儿童血栓用药的探索,并希望开展国内血栓的流行病调查,规范国内儿童血栓的诊疗。 学习经历如下(1) 2008-03 至2011-06, 首都医科大学,小儿内科,博士(2) 2003-03 至2005-07, 首都医科大学,小儿内科,硕士(3) 1986-09 至1991-07, 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学士 工作经历如下:(1) 2008-12 至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原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医师(2) 2014-12 至今,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教授(3) 2011-10 至2014-1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系,副教授(4) 2003-12 至2008-1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5) 1997-12 至2003-1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治医师(6) 1991-09 至1997-1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医师 进修经历:2000年10月- 2001年09月,法国巴黎Robert-Debre Hospital血液生物实验室进修一年,获巴黎七大血液学“专业继续深造”证书。2004年2月- 2004年5月, 法国巴黎Necker-EnfantsMalades Children’s Hospital 的JossoHaemophilia Treatment Centre 进修儿童血友病3月。2005年11月- 2005年12月,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红病专业进修2月。2009年2月- 2009年3月,获WFH资助到Hemophilia Treatment Centres of Children’s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Ottawa; Sick Children’s Hospital, Toronto andFoothill Hospital, Calgary进修6周。2012年11月,到英国爱丁堡参加UEMS(European Union of MedicalSpecialists) HemophiliaAcademy 血友病培训 学术期刊任职2007年-至今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编委2018年-至今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常务编委2009年-至今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编委2019年-至今 中华儿科急救杂志第七届编委会编辑委员2012年-至今 中华儿科杂志 编委会编委2012年-至今 Haemophilia 编委会编委2012年-至今 Clinical and Applied Thrombosis/Hemostasis编委会编委2012年-至今 Haemophilia杂志中文版编委2020年-至今 ThrombosisResearch(IF=10.4) 副主编2021年-至今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编辑委员会委员2022年-至今 《Blood》期刊中文版现拟筹建《血栓与止血专刊》2022年-至今 Thrombosis Update 编委编委2022年-至今 JCO-Blood中文版-血栓与止血专刊编委会编委 专业团体参与工作情况2004年-至今 中国血友病治疗协作组(HTCCNC)成员2007年-至今 中华血液学会-止血血栓组成员2008年-至今 HTCCNC-儿童组组长2008年-至今 ICIS(intercontinental children ITP study group)成员2012年-至今 中国血友之家(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医学顾问2012年-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血液学系成员(目前不是)2014年-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血液学系副主任(目前到任)2016年-至今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2016年-至今 ISTH(国际血栓与止血学组)成员2016年-至今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转化医学委员会成员2016年-至今 医学促进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儿科分会委员2017年-至今 SRL BloodDisorders 杂志编委2017年-至今 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临床评价药学组委员2017年-至今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循证儿科学组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021年-至今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018年-至今 北京市欧美同学会 理事2018年-至今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儿童学组副组长2019年-至今 IPSG 预防治疗组成员(membership of International Prophylaxis Study Group (the IPSG)Prophylaxis Expert Working Group2019年-至今 ICIS专家组成员2019年-至今 ISTH儿科专家组成员2019年-至今 世界华人血栓与止血专委会委员2019年-至今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止血血栓组副组长2019年-至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童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9年-至今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儿童血液肿瘤学组委员2019年-至今 中国药师协会罕见病用药工作委员会委员2020年-至今 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学组副主任委员(任期5年)2020年-至今 中华血液学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成员2021年-至今 人民日报健康号“2000+名医名院计划”入驻专家(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号 No.20210253)2021年-至今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期五年)2022年-至今 Associationfor Haemophilia and Allied Disorders-Asia Pacific (AHAD-AP) member ofPublication and Scientific Committ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