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教师主页

胡晨光教师主页

姓名 胡晨光 性别 发明专利4999代写全部资料
学校 浙江工业大学 部门 经济学院
学位 博士 学历 经济学院
职称 教授 联系方式 【发送到邮箱】
邮箱 【发送到邮箱】 人气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胡晨光教师简介

个人简介        浙江工业大学健行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西南昌人,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南粤(广东省)优秀研究生荣誉;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和浙江大学、浙江省优秀博士毕业生荣誉。2015.02-2016.03,杜克大学(美国)  访问学者。      先后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以第一获奖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优秀奖、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多次。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学科专家组成员,全国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浙江省、广东省、安徽省、上海市等多地社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浙江省、广东省自科基金项目、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经济学家》《中国软科学》《南方经济》《国际经贸探索》等杂志匿名审稿人。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投资、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产业经济、经济发展。 教学与课程 先后为本科生、博硕士研究生主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贸易、发展与增长》《国际贸易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专题》等课程。  育人成果 指导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包括中英合作项目研究生、MBA研究生)约50人。 科研项目 主持课题[1]基础设施、城市层级与大都市带城市群最优城市规模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6BJL123),主持[2]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FJL011),主持[3]新时期中国产业与贸易政策协同发展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8ZDA067)子课题,主持[4]基础设施、多样化集聚与大都市带城市经济增长,浙江省软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2C25031),主持[5]企业国际化、研发强度与企业经营绩效——基于浙江制造企业国际化视角的研究,浙江省软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C25012),主持[6]新时期浙江产业升级问题研究——基于国际经验与赶超视角的分析,浙江省软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C25051),主持[7]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JCJJ01Z),主持[8]大都市带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与最优城市规模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YJA790021),主持[9]房地产市场超垄断特性与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浙江省社科规划一般课题(项目编号:14XH011),主持[10]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动力与特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790058),主持[11]产业集聚与政府影响力——基于集聚经济圈的分析(项目编号:Y201018594),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主持[12]外来农民工定居与浙江城市产业分工布局调整(项目编号:R2010107072),事业单位横向课题,主持[13]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效应与演化——基于集聚经济圈的分析,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基金项目,主持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1]《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三角次区域为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权威期刊),2008年第6期[2]《“有为政府”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一个基于长三角集聚经济圈的分析框架》,《管理世界》(权威期刊),2011年第2期[3]《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一个双重分工的分析框架》,《学术月刊》(A类期刊),2012年第5期[4]《论经济学理论的普适研究逻辑》,《社会科学战线》(A类期刊),2017年第11期[5]《最优城市规模研究:文献综述》,《经济学家》(A类期刊),2017年第9期[6]《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点轴增长与收敛——以长三角为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学家》(A类期刊),2013年第6期,该文被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11期全文转载[7]《集聚经济圈集群产业的扩散与转型——基于多元化产业结构演化视角的分析》,《经济学家》(A类期刊),2010年第7期[8]《OFDI 强度、研发强度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经营绩效  ——基于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视角的研究》,《经济学家》(A类期刊),2016年第4期,该文被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9期全文转载[9]《基础设施、城市规模与大都市带城市经济增长——一个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的分析框架》,《中国软科学》(A类期刊),2021年第5期,该文被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4期全文转载[10]《城市群人口集聚梯度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长三角地区与日本、韩国的比较》,《中国人口科学》(A类期刊),2015年第1期,该文被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7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11]《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基于转型升级与国际比较的视角》,《中国人口科学》(A类期刊),2012年第5期,该文被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12]《FDI的基础设施偏好与城市经济增长:来自中国三大都市带的证据》,《中国软科学》(A类期刊),2023年第7期[13]《集聚经济圈集群产业转型的路径与条件——基于集聚经济圈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A类期刊),2012年第5期[14]《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一个文献综述》,《经济学家》(A类期刊),2011年第6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11年第10期转载[15]《市场超垄断特性与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基于中国省(市)面板数据的分析》,《经济学家》(A类期刊),2015年第2期[16]《浙江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与思路——基于主导产业倒U型演进假说的分析》,《统计研究》(A类期刊),2008年第6期[17]《长三角基础设施投资与FDI流入关系的实证研究——一个时间趋势设定下的VECM分析框架》,《国际贸易问题》(A类期刊),2007年11期[18] 《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一个基于长三角产业集聚演化的视角》,《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A类期刊),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19]Does subway mileage affect urban housing prices? An economic growth perspective, Applied Economics(SSCI期刊),2023,DOI:10.1080/00036846.2023.2268323[20]Retrospect, Problem, and Prospect for China’s Free Trade Zone Construction,China Economic Transition(教育部学术前沿期刊),2020年第1期。出版专著[1] 《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2] 《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年12月[3] 《浙江经济地理(“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经济管理出版社,2020年9月科研获奖[1] 2021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 201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3] 2022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4] 2021年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优秀奖,第一完成人[5] 2012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6] 2008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7] 2011年、2014年、2016年浙江省经济学会年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一(或独立)完成人 本文来自织梦

胡晨光
胡晨光
SCI学术指导
老师留言
X

注册会员并查看更多信息

注册教师主页会员,申请查看完整信息,请准确输入邮箱地址用于接收信息,网址处请填写本页面的网页地址。
本页面网址为:https://www.jiaoshizhuye.com/a/zhejiang/zjgy/78774015/

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申请版权登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