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教师主页

李麟学教师主页

姓名 李麟学 性别
学校 同济大学 部门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学位 博士 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教授 联系方式 【发送到邮箱】
邮箱 【发送到邮箱】 人气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李麟学教师简介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李麟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麟和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一流交叉学科联合主持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高级访问学者(2014),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Graham Wills访问教授(2020-2022),法国总统项目“50位建筑师在法国”(2000)在巴黎建筑学院访问交流。李麟学试图以明确的理论话语,确立建筑教学、研究、实践与国际交流的基础,将建筑学领域的“知识生产”与“建筑生产”贯通一体。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共建筑与环境设计、热力学生态建筑、气候城市建筑集群、当代建筑实践前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生态化模拟的城市高层建筑综合体被动式设计体系研究”、科技部高端外专项目 “碳中和背景下的环境智能建筑研究” 、上海市科委国际学术合作交流项目“环境性能与热力学导向的崇明生态岛低能耗建筑整合设计研究”等重要课题,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设计应对雾霾-热力学建筑视野下的空气提案》、《热力学建筑原型》等著作。主持建成杭州市民中心(世界高层建筑学会“世界最佳高层建筑”亚太区提名奖2013)、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B3馆、四川国际网球中心、中国商贸博物馆、河南科技馆新馆、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等多项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主持完成雄安新区中轴线区域、杨浦大桥公园地区综合开发、青岛胶州湾科创新区启动区等城市设计项目。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2006),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2005),“同济八骏”中生代建筑师(2017),上海建筑学会首届“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2018)等荣誉。主持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华夏建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1),上海市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以及国内外各类专业设计奖项60余项。曾参加 40位小于四十岁的华人建筑师设计作品展(40 under 40 exhibition)、“从研究到实践”米兰建筑三年展(2012) 、威尼斯建筑学院国际工作室特邀教授(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1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城市更新展(2015)、“走向批判的实用主义-当代中国建筑”(哈佛GSD,2016)等展览、论坛与学术活动。基于其“自然系统建构”的建筑哲学与创造性实践,成为中国当代建筑的出色诠释者之一,也是国际学术领域热力学建筑与生态公共建筑集群的积极推动者。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公共建筑与环境设计,热力学生态建筑,气候城市建筑集群,当代建筑实践前沿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团队介绍:  同济大学”能量与热力学建筑”团队,依托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量与热力学建筑分实验中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一流交叉学科、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麟和建筑工作室等平台,以及与哈佛大学GSD设计研究生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建成环境中心、马德里理工建筑学院、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等的国际化合作基础,展开科学实验、学术研究、国际合作与设计实践。同济大学能量与热力学建筑团队主要成果包括:一、主要研究获奖与课题(1)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大型公共建筑热力学调控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一完成人)(2)2021年度华夏建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超大空间异形扭转生态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第一完成人)(3)2020年度上海市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健康的高性能低能耗建筑热力学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 (第一完成人)(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生态化模拟的城市高层建筑综合体被动式设计体系研究 (项目负责人)(5)科学技术部“国家高端外专”项目,碳中和背景下的环境智能建筑研究(项目负责人)(6)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学术合作交流项目,环境性能与热力学导向的崇明生态岛低能耗建筑整合设计研究 (项目负责人)(7)教育部与国家外专局“111引智基地”,“未来城市与创新建筑”骨干团队(8)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先端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的整合体系研究 (项目负责人)(9)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能量形式化与热力学建筑前沿理论建构 (项目负责人)(10)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学科领域一流学科建设资金支持,以空间为载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传播研究 (项目负责人) 二、主要开设课程(1)本科生设计课程“热力学建筑原型”系列设计课题(2)研究生讲座课程“热力学建筑前沿与方法”(3)研究生讲座课程“设计前沿—大型公共建筑性能、结构与形式”(4)全校精品通识课程“城市建筑媒介跨学科传播” 、“大学美育” 三、主要出版专著(1)热力学建筑视野下的空气提案——设计应对雾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热力学建筑原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3)热力学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住房与城乡建设领域学科专业“十四五”规划教材(出版中) 四、代表性论文(1)Linxue Li, Fenghuan Hong. Energy Simulation and Integration at the Early Stag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Vol19, Num.1, 2020.1. SCI收录;(2)Li Linxue, Wang Chidi, Li Guichao. A Study on Urban Morphology and Outdoor Wind Environment of Riverside Historical Industrial Estate,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Design Imperatives: The Future is Now -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AAD Futures 2021, Selected Papers. SCI收录;(3)Linxue LI, Simin TAO. Towards Thermodynamic Architecture: Research on Systems-based Design Oriented by Renewable Energy[C]. 2018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Engineering, Xiamen, 2018, P474-480. CPCI-S收录;(4)Linxue Li, Qi Zhang, Thermodynamic Design of Public Space Based on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 Take Yangpu Bridge Riverside Park Competition Scheme as an Example[C], 2019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Gr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310, 2019. EI收录;(5)Linxue Li, Kangning Ge. Integration of Wind Simulation and Skin Tectonic in Architecture Design--Taking the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as an example[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Future, 2019.5;(6)Meiting He, Linxue Li. Form Follows Environmental Energy: Ecological Heat in Contemporary Vernacular Architecture[C]. 2019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Vol101, 2019. EI检索;(7)Linxue Li. Hangzhou Civic Center, Skybridges: Bringing the Horizontal into the Vertical Realm, The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CTBUH), 2020.4;(8)李麟学. 建筑介入自然的姿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船码头. 时代建筑. 2012(06);(9)李麟学. 知识·话语·范式——能量与热力学建筑的历史图景及当代前沿.时代建筑. 2015(2);(10)李麟学, 叶心成, 王轶群. 环境智能建筑. 时代建筑. 2018(1);(11)李麟学. 热力学建筑原型——环境调控的形式法则. 时代建筑. 2018(3);(12)李麟学, 侯苗苗. 性能、系统、诗意——崇明体育训练中心1、2、3号楼生态实验. 时代建筑. 2019(2);(13)李麟学, 侯苗苗. 健康·感知·热力学——身体视角的建筑环境调控演化与前沿. 时代建筑. 2020(5);(14)李麟学, 侯苗苗. 工具·本体·系统-建筑热环境前沿研究下的设计实践. 时代建筑. 2022(4);(15)李麟学.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世界建筑. 2016(05):56-57;(16)李麟学, 彼得·特鲁默, 王轶群. 针塔—超级资本的都市镜像. 城市建筑. 2016(05):19-21;(17)李麟学, 何美婷, 吴杰. 乡土建筑的环境能量协同与当代设计转化. 建筑技艺. 2019(12);(18)李麟学, 葛康宁, 张琪. 基于环境性能的建筑形态生成与建构方法. 建筑技艺. 2019(12);(19)李麟学, 郭岸. 以气候响应为线索的当代建筑地域性实践. 新建筑. 2021(02);(20)李麟学, 王驰迪, 徐姝蕾, 乔灵. 多目标舒适导向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方法研究. 建筑技艺. 2021,27(12). 五、代表性专利(1)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环保节能的被动式通风方法(2)实用新型,适用于多层夯土墙的建筑模板系统 六、代表性主持设计获奖(1)中国建筑学会第六届“青年建筑师奖”,中国青年建筑师最高荣誉,2006年,中国建筑学会;(2)上海市建筑学会首届“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奖,2018年,上海市建筑学会;(3)入选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同济建筑八骏”,2017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第二届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铜奖, 省部级三等奖, 2005年,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5)世界高层建筑协会CTBUH2013年度世界最佳高层设计亚澳区提名奖,设计作品:杭州市民中心,提名奖,2013年,世界高层建筑协会;(6)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奖,设计作品:四川国际网球中心,银奖,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7)教育部2019年度优秀勘察设计项目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设计作品: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优秀奖,2019年,教育部;(8)2013年度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设计作品:四川国际网球中心,一等奖, 2013年,教育部;(9)教育部2019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设计作品: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一等奖,2019.7,教育部;(10)2007年度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设计作品:上海电视大学教学综合楼,二等奖, 2007年,教育部;(11)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八届建筑创作奖,设计作品:上海市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一期项目(1,2,3号楼),优秀奖,2019年,上海市建筑学会;(12)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八届建筑创作奖,设计作品: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优秀奖,2019年,上海市建筑学会;(13)中国建筑学会第六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设计作品: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部展馆B-3馆,国家级二等奖,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14)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奖,设计作品: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部系列展馆区,省部级一等奖,第一,2011年,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15)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论坛大奖,设计作品:义乌世贸中心,卓越奖,2019年,香港建筑师学会;(16)世界建筑WA奖技术进步奖,设计作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入围奖,2016年,世界建筑杂志社。 七、主要研究方向(1)能量与热力学建筑基础理论与应用:建筑整体能量过程与转化路径;建筑集群自组织模型与形式生成;空气流动与城市建筑全尺度边界构建;身体感知与人机环境协同;物质建构与环境智能调控;材料文化与热力学当代乡土建筑等;(2)大型公共建筑气候韧性与适应性设计;(3)当代建筑跨学科设计实践方法。 项目情况 工作室网站:  www.atelierlplus.com代表项目: (1)杭州市民中心 地点:杭州,浙江 业主:杭州市市民中心工程建设指挥部 面积:580,000平方米 高度:110米 功能:城市建筑综合体、市政办公、商务办公、行政服务、市民服务中心、市图书馆、市 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市规划展示中心等 日期:2003-2015 状况:建成 设计在69个国际提案中被选为实施方案,杭州市民中心由六幢高层与四组裙楼组成街区建筑巨构,它在400米见方的超级街区上展开,矗立在北眺西湖、南瞰钱塘江的都市轴线上,高层建筑在90米高空连为一体。如同西湖是杭州的中心,市民中心坚持以一个开放式的花园作为群簇建筑的核心,从精神的意义上来讲,“人”将成为建筑、乃至城市的中心,从而与老城形成“同构”的空间关联。 (2)葛洲坝大厦 地点:上海 业主:上海葛洲坝阳明置业有限公司 面积:56,800平方米 高度:120米 功能:总部办公 日期:2004-2007 状况:建成 葛洲坝大厦位于与上海陆家嘴遥望的世纪大道南端,与浦东重要的公共建筑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等毗邻。设计基于对浦东高层建筑自我封闭模式的反思,将建筑主体与裙楼独立开来,两者之间形成下沉花园﹑玻璃门厅与空中连廊,在高密度的布局中,提供开放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并激活地下空间价值。以“石与水”立意的建筑形态,在磐石般单纯的高层主体与流动形态的裙楼之间,形成富有诗意的对话。 (3)上海电视大学教学综合楼 地点:上海 业主:上海电视大学 面积:2,7000平方米 高度:62米 功能:教育 日期:2003-2005 状况:建成 为确立教学综合楼在上海繁杂都市环境中的独特性,建筑被设想成一个实体与虚空缠绵交错的空间装置:单纯绝对,如同一方完整的铅块,而在装置的特定方位,形成与外在环境交流﹑互换﹑过滤的开口。设计尝试了不同透明度的材料运用,并与肌理、空间、灯光结合,赋予建筑因时而变的丰富情景,表现出细腻的光线效果,以及丰富的空间转换﹑穿透与翻转,以呼应大都市繁杂的景象与瞬时性特征。建筑师称之为“都市环境中的一个情景装置”。 (4)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B-3馆 地点:上海 业主: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 面积:8,000平方米 高度:21米 功能:展示、文化 日期:2008-2010 状况:建成 为更好地演绎“城市”主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别设置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设计采用“新旧嵌合、架空开放”的策略。保留厂房原有骨架,新建筑形成两个凌空的盒体嵌入其中,底部架空空间形成面向城市创意广场与内部广场的活跃空间,形成展会期间炎热气候下的水体微气候环境。建筑表皮采用双层幕墙构造形式,外覆彩色聚氨酯碳酸板材,充分发挥材料独特的潜力,形成两个璀璨梦幻的“飞盒”。(5)四川国际网球中心 地点:成都,四川 业主:四川川投国际网球中心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面积:92,500平方米 高度:24米 功能:ATP标准网球中心,6000人赛场,室内外网球场地共19片、酒店综合体 日期:2006-2011 状况:建成 基地所在的川西农村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价值得以充分关注,建筑师提出“景观中的建筑聚落”作为设计概念,尽量保留基地内的水体、树木与竹林,建筑根据功能的划分,形成相对集中的群落,散布和连系在场地之中。作为力图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公共项目,网球中心探讨了运动设施与酒店设施一体化的新建筑类型。建筑师选用了当地的石材、木材与竹材,以及钛锌板、聚氨酯碳酸板与金属张拉网等材料,并以开放性的姿态来运用这些资源。 (6)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第一教学楼 地点:成都,四川 业主:四川大学 面积:4,3000平方米 高度:21米 功能:教育 日期:2003-2005 状况:建成 设计基于对中国速成大学新校园的反思,试图以城市密度的观点来组织庞大的建筑。第一教学楼建筑生成的核心是内向性的“立体街道”,它在250米长的基地上贯通,联系起被分为四大部分的教室单元。建筑基于“翻转与穿越”的概念组织室内外空间,弧形单元围绕五层通高的中庭组织,三座天桥在三层穿越“立体街道”,将其与北侧的板楼相联系。表皮透明度的组织,以及空间深度的强化,是设计关注本体性主题, 尤其通过材料与色彩加以表达。 (7)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行政楼 地点:成都,四川 业主:四川大学 面积:3,1800平方米 高度:38米 功能:教育 日期:2003-2005 状况:建成 行政楼由方形的行政办公部分和“L”形的教学部分组成,行政办公部分位于西南角,如同一方印章,成为校园入口的标志。因受到40米航空限高控制,所有建筑整体下沉,形成庭院,如同中国盆景的处理方式。下沉庭院南侧利用下沉高差,设计跌落式的大面积绿化斜坡,形成与地形的自然过渡。实体与空间的对话,在盆景与承盆的关系中凸现出来。 (8)东营会展与国际会议中心 地点:东营,山东 业主:东营华泰置业有限公司 面积:81,200平方米 高度:29.2米 功能:展览、会议 日期:2006-2009 状况:建成 基地位于城市核心公共空间主轴线以西,以独特的建筑形态围合中心广场,设计充分反应这一独特的向心张力。设计强调屋顶建构的整体性,钢结构构件斜交形成网状,覆盖区域达122米,内部无柱空间结构跨度达到63米,形态完整的屋顶之下是纯净的立面,通高玻璃幕墙的设计,使得内部丰富的空间若隐若现,简洁而富有变化。 (9)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码头 地点:东营,山东 业主:东营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面积:10,000平方米 高度:38.6米 功能:候船、观光、文化、展示 日期:2008-2010 状况:建成 建筑介入自然的姿态是设计的核心话语。建筑力求最小程度地破坏自然景观、整体架空、只有4个核心筒落地,整个建筑仿佛从大地生长而出。场地设计尽量保持原有湿地景观。多层次屋顶平台为游人提供了远眺湿地景观的至高点。建筑采用创新“悬吊”结构体系并致力于结构与建筑的整体性表达。(10)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地点:天津 业主:南开大学 面积:10,900平方米 高度:19米 功能:教育 日期:2012-2015 状况:建成 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津南校区)位于海河教育园区南部,与天津大学相邻。基地位于校园主轴线东侧,南开湖西岸,包含一个880座剧院,一个290座小型音乐厅。设计由六个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建筑做放射状排布,围绕中心庭园布置交通空间和公共空间,整体造型如花般绽放,营造学生活动中心的活跃氛围。 (11)青岛嶺海温泉大酒店 地点:青岛,山东 业主:青岛长基置业有限公司 面积:129,600平方米 高度:99.9米 功能:酒店 日期:2010-2015 状况:建成项目强化以体验为主导的五星级酒店设计趋向。“环境响应建构”是青岛领海酒店设计关注的焦点。环境参数化设计试图提供一个当代建筑实践中的路径与范式。设计由环境参数的理性分析与捕获入手,以热力学能量形式的视角,在风、光、热、景观诸要素的参数作用下,提出了沿海面展开最大景观面,并塑造与风的流动、光的引入响应的如波浪般流畅起伏的总体形态。建筑曲面空间表皮与内部流动空间,成为设计建造的一大挑战。曲面玻璃与斜梁构成了酒店激动人心的峡谷般的中庭空间。 (12)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 地点:东营,山东 业主:东营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面积:9,900平方米 高度:13.7米 功能:观光、餐饮、展览 日期:2011-2014 状况:建成 项目力图通过地方气候响应进行建筑自然系统的建构,对于环境要素与能量流动的关注是促成形式、格局、空间、与材料建构的基础。多层夯土材料的建造实验,不仅是环境技术的创新,更是当代建筑自然诗意的呈现。(13)义乌世贸中心 地点:义乌,浙江 业主:义乌世茂中心发展有限公司 面积:480,000平方米 高度:215米 功能:综合体、五星级酒店、住宅、公寓、商业 日期:2011-至今 状况:在建 义乌是中国乃至国际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及展示中心,项目位于义乌市金融商业区,紧邻国际商贸城。包括215米超高层酒店、高级住宅、酒店式公寓以及大型综合商业与配套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义乌的城市高度与场所地标。 (14)上海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一期项目 地点:上海崇明 业主:上海市体育职业学院、上海市市政工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面积:189,736平方米 高度:50米 功能:体育训练、科研、医疗、公寓 日期:2013-至今 状况:在建 建筑集群充分关于“气候响应”理念下的布局与生态塑形,中轴以原有景观设计为主导。项目引入热力学理念,以当地季风、光照等微环境因素为主导塑造群体形态。充分结合崇明的水土与气候特征,探索地域文化和地方材料在建筑中的转化和应用,最大限度引入低成本、被动式建筑理念。 (15)中国商业与贸易博物馆 地点:义乌,浙江 业主:义乌市政府 面积:61,800平方米 高度:23.6米 功能:博物馆,艺术馆 日期:2014-至今 状况:在建 项目位于义乌市国际文化中心区,西侧是中国商贸博物馆,东侧是义乌美术馆。设计以义乌的自然山水景观为灵感,生成一个连绵起伏、舒缓流畅的建筑形态。基于当地气候的热力学研究,风的流动成为塑造建筑形式的主要因素,不同层次的“热力学庭院”是整个公共空间系统的核心。 (16)河南省科技馆新馆  地点:郑州,河南 业主:河南省人民政府 面积:105,000平方米 功能:文化 日期:2016-2021 状况:建成 项目以河洛交汇的文化意向为切入点,设计建筑形态宛如黄河与洛河交汇形成的自然造型,大气舒展、浑若天成;三个方向的延展态势、曲线勾勒与力度变化,既浓缩了中原历史文化的变迁,又犹如螺旋桨引擎和飞鸟展翼,强烈的科技感寓意着“郑州之腾飞、河南之崛起”。建筑形态充分考虑多面向的城市建筑与景观要素,对环境特征、周边规划、市政体系均作出积极响应,展示和谐共生,自然天成的气度。 (17)杨浦大桥公共空间与综合环境工程  地点:上海杨浦 业主:上海杨树浦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面积:40,615平方米 高度:9米 功能:公园绿地,实验剧场 日期:2018-至今 状况:在建 本项目遵循功能复合、以人为本、绿色生态的建设原则,强调景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根据基地地形、黄浦江、杨浦大桥及其保护区域的限定来进行设计深化。地上建筑层数为一层,主要功能为零碳凉亭、地下出入门厅等,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形成延伸在自然中的地景建筑。地下一层由公共通廊、配套服务设施、游客服务中心多功能厅、管理用房和下沉式绿化广场等组成主要的室内外空间,形成充满磁力的公共活动聚力场,并具有充足的自然采光与通风。地下二层为停车库、设备中心,可满足区域社会停车需求。地面造景借助微地形打造,配合不同植被选用,尽量引导东南风进入,提高环境舒适度。 (18)黄浦江杨浦大桥水质自动监测站改造工程  地点:上海市杨浦滨江 业主:上海杨树浦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面积:467平方米 功能:市政,展览 日期:2021-至今 状况:在建 本项目位于杨浦滨江,是杨浦大桥公园的一部分,临近黄浦江,项目地处内涵丰富的工业遗产建筑群中,周边历史建筑包括三新纱厂、电站辅机厂等。设计在保留场地历史印记的同时赋予了建筑新的功能与绿色技术,地上延续监测站的功能并融入展示空间,地下则利用原有结构墙体打造特色主题展厅。项目最大的挑战与创新是通过“光储氢微网系统”与“热力学机理”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的净零碳目标。 报考意向 招生信息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序号 专业 招生人数 年份 1 建筑学 3 2024 2 建筑学 1 2024 博士研究生 序号 专业 招生人数 年份 1 建筑学 2 2024 博士1: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报考意向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博士 硕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提交 科研项目 一、主持纵向项目:(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先端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的整合体系研究,20万,第一,2010.01-2011.01;(2)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能量形式化与热力学建筑前沿理论建构,60万,第一,2015.01-2016.1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生态化模拟的城市高层建筑综合体被动式设计体系研究,80万,第一,2013.01-2016.12;(4)教育部与国家外专局“111引智基地”,“未来城市与创新建筑”骨干教授,2015.11-2020.12;(5)数字设计与建造,学院A类高峰团队骨干教授,2018.9-2020.12;(6)上海市科委2018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学术合作交流项目(18230722500),环境性能与热力学导向的崇明生态岛低能耗建筑整合设计研究,30万,第一,2018.10-2021.09;(7)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学科领域一流学科建设资金支持,以空间为载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传播研究,20万,第一,2020.1-2020.12;(8)碳中和背景下的环境智能建筑研究,“国家高端外专”项目(G2021133019L国家立项),科学技术部,10万元,第一,2021/1/1-2022/12/30;(9)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教育方法与康复实践研究,唐仲英基金会资助,180万元,第一,2022/1/1-2024/12/30。二、参与纵向项目:(1)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资源节约型住宅建设关键技术与综合示范-资源节约型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导则,参与,2005.01-2007.07;(2)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工业化住宅关键技术与示范,参与,2007.01-2008.01;(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不同地域特色村镇住宅建筑设计模式研究”,参与,2008.01-2011.12;(4)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 5G技术背景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基地(园区)发展趋势与建设模式研究,参与,2020.10。三、专利项目:(1)实用新型,适用于多层夯土墙的建筑模板系统,专利号:201420396483.7,发明人总数1,发明人排序1,2014.07.17,中国;(2)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环保节能的被动式通风方法,专利号:202011205209.3,发明人总数2,发明人排序1,2022.4.1,国家知识产权局。 研究成果 一、主要获奖(1)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大型公共建筑热力学调控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二等奖,排名第1,202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2)2021年度华夏建筑科学技术奖,“超大空间异形扭转生态建筑建造关键技术”,二等奖,排名第1,2022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3)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超大空间异形扭转生态建筑建造关键技术”,二等奖,排名第1,2022年,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4)2020年度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三届科技进步奖,“基于健康的高性能低能耗建筑热力学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一等奖,排名第1,2020年,上海市建筑学会;(5)中国建筑学会第六届“青年建筑师奖”,中国青年建筑师最高荣誉,排名第1,2006年,中国建筑学会;(6)上海市建筑学会首届“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奖,排名第1,2018年,上海市建筑学会;(7)第二届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铜奖, 省部级三等奖,排名第1,2005年,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8)世界高层建筑协会CTBUH2013年度世界最佳高层设计亚澳区提名奖,设计作品:杭州市民中心,提名奖,排名第1,2013年,世界高层建筑协会;(9)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奖,设计作品:四川国际网球中心,银奖,排名第1,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10)教育部2019年度优秀勘察设计项目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设计作品: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优秀奖,排名第1,2019年,教育部;(11)2013年度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设计作品:四川国际网球中心,一等奖,排名第1,2013年,教育部;(12)教育部2019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设计作品: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一等奖,排名第1,2019年,教育部;(13)2007年度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设计作品:上海电视大学教学综合楼,二等奖,排名第1,2007年,教育部;(14)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八届建筑创作奖,设计作品:上海市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一期项目(1,2,3号楼),优秀奖,排名第1,2019年,上海市建筑学会;(15)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八届建筑创作奖,设计作品: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优秀奖,排名第1,2019年,上海市建筑学会;(16)中国建筑学会第六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设计作品: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部展馆B-3馆,国家级二等奖,排名第1,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17)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奖,设计作品: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部系列展馆区,省部级一等奖,排名第1,2011年,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18)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论坛大奖,设计作品:义乌世贸中心,卓越奖,排名第1,2019年,香港建筑师学会;(19)世界建筑WA奖技术进步奖,设计作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入围奖,排名第1,2016年,世界建筑杂志社。 二、著作出版:(1)李麟学, 周渐佳, 谭峥. 热力学建筑视野下的空气提案——设计应对雾霾[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10;(2)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之十·李麟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10;(3)李麟学. 热力学建筑原型[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9.03;(4)李麟学. 能量与热力学建筑导论[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 出版中, 2020.05-至今;(5)李麟学. 热力学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住房与城乡建设领域学科专业“十四五”规划教材, 出版中, 2021.08-至今。 三、主要论文:(1)Linxue Li, Yiming Bai, Tianyi Ji. Integration of Advanced Ecological Technology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C], IEEE建筑, 土木与环境工程国际研讨会论文, 2011.01, EI检索;(2)Linxue Li. Architectural Performalism Based on Energy Issues[C],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CAEES 2014),2014.09, P1259-1, EI检索, 20143618131960;(3)Linxue Li.Performance of Acrylic in the Large Architectural Installation,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Mechanics,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2014.09, CPCI-S收录;(4)Linxue Li, Zhendong Wang, Ren Qian. Sustainable high-rise buildings[C], Civil Engineering and Urban Planning III -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Urban Planning, Vol4, No,2, 2014, P433-437; CPCI-S收录, CPCI-SSH收录, EI收录, 20142717906395;(5)Linxue Li, Architectural Performalism Based on Energy Issues[C],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CAEES 2014), Vol1008-1009, 2014, P1259-1264;(6)Linxue Li, Urban Mega-structure -- Vertical-scape of Hangzhou Civic Center[C],(CTBUH2014)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2014.9;(7)Linxue Li, Xiaofei Shen, Ren Qian. Typological Evolu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Terms of Thermodynamics and Energy 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rise Buildings. Vol4, Num.2, 2015, P127-133;(8)Linxue Li,Jinjin Wang,Jie Wu. Experiments Based Integral Design of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Mechan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15.11, CPCI-S收录;(9)Linxue Li, Ruyun Xu. Material Innovation and Synergistic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Performance[C], the 3rd Glob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6.8;(10)Linxue Li,Simin Tao.Renewal Design Paradigm of Urban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in Shanghai[C], 悉尼国际会议论文, 2016.11;Linxue Li,Zhiyun Yang.Buckminster Fuller’s Design Science at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C],悉尼国际会议论文, 2016.11;(11)Linxue LI, Meiting HE. The Climate Responsive Design in Architecture and its Practices in China[C],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Impact & Responses, UC Berkley, 2017;(12)Linxue LI, Simin TAO. Smog Purification: Research by Infrastructure-Oriented Design in Lujiazui Are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Singapore, 2017, P55-59;(13)Linxue LI, Simin TAO. Towards Thermodynamic Architecture: Research on Systems-based Design Oriented by Renewable Energy[C]. 2018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Engineering, Xiamen, 2018, P474-480, CPCI-S收录;(14)Linxue Li, Miaomiao Hou, Qi Zhang. Study of a Three-Dimensional and Multi-Functional Urban High-Rise Complex in the High-Density Environment: Design Practice of Yiwu World Trade Cent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rise Buildings. Vol8, Num.1, 2019, P37-47;(15)Linxue Li, Qi Zhang, Thermodynamic Design of Public Space Based on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 Take Yangpu Bridge Riverside Park Competition Scheme as an Example[C], 2019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Gr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310, 2019, EI收录;(16)Linxue Li, Qi Zhang and Meiting He. Research on Body and Architecture[C], 2019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Vol690, 2019, P21-23;(17)Linxue Li, Kangning Ge. Integration of Wind Simulation and Skin Tectonic in Architecture Design--Taking the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as an example[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Future, 2019.5;(18)Meiting He, Linxue Li. Form Follows Environmental Energy: Ecological Heat in Contemporary Vernacular Architecture[C]. 2019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Vol101, 2019, EI检索;(19)Linxue Li, Fenghuan Hong. Energy Simulation and Integration at the Early Stag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Vol19, Num.1, 2020.1: P16-29, SCI 检索;(20)Linxue Li, Hangzhou Civic Center, Skybridges: Bringing the Horizontal into the Vertical Realm, The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CTBUH), 2020.4;(21)Linxue Li, Chidi Wang, Guichao Li. A Study on Urban Morphology and Outdoor Wind Environment of Riverside Historical Industrial Estate[C].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 1465 CCIS, 2022.05: p405-418,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Design Imperatives: The Future is Now -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AAD Futures 2021, Selected Papers. SCI 检索;(22)Boyang Li, Yiqun Pan, Linxue Li, Mingshu Kong, Life Cycle Carbon Emission Assessment of Building Refurbishment: A Case Study of Zero-Carbon Pavilion in Shanghai Yangpu Riverside, Appl. Sci.2022,12(19),9989;2022.10, 通讯作者, SCI检索;(23)李麟学. 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论探讨. 建筑学报. ISSN0529-1339, CN11-1930/TU, 2005年第7期, 2005/7, P41-43;(24)李麟学. 格局造就意义一一四川大学新校区行政楼. 时代建筑. ISSN1005—684X , N31-1359/TU, 2008/3, P100-105;(25)李麟学. 物质性消隐与地域性呈现—四川国际网球中心. 建筑学报. ISSN0529-1339 (CN11-1930/TU), 2010年第6期, 2010/6, P84-93;(26)李麟学. 透雕—上海青浦实验学校的空间操作. 建筑学报. ISSN0529-1339 (CN11-1930/TU), 2010年第12期, 2010/12, P66-71;(27)李麟学. 绿色校园建筑被动式设计实践—三亚城市职业学院设计. 建筑学报. ISSN0529-1339 (CN11-1930/TU), 2012年第3期, 2010/03, P52-59;(28)李麟学. 都市空间叙事中的建筑角色--葛洲坝大厦. 时代建筑. ISSN1005-684X (CN31-1359/TU), 2011/01, P156-161;(29)李麟学. 绿色社区控制评估体系与建筑设计的整合—以上海名品城为例. 住宅科技. ISSN1002-0454 (CN31-1407/TU), 2011年第2 期, 2011/02, P14-19;(30)李麟学. 基于环境应变的绿色住区设计路径解析. 住宅科技. ISSN1002-0454 (CN31-1407/TU), 2011年第7 期, 2011/07, P11-14;(31)李麟学. 社区重建引导下的灾后城镇永久性安居房设计—都江堰市“壹街区”K01地块. 住宅科技. ISSN1002-0454 (CN31-1407/TU), 2011年第5期, 2011/05, P13-15;(32)李麟学. 连绵空间—上海青浦业余体育学校. 时代建筑. ISSN1005-684X (CN31-1359/TU), 2012/01, P110-113;(33)李麟学. 建筑介入自然的姿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船码头. 时代建筑. ISSN1005-684X (CN31-1359/TU), 2012/06, P110-113;(34)李麟学. 知识·话语·范式——能量与热力学建筑的历史图景及当代前沿[J]. 时代建筑. 2015(2):10-16;(35)吴杰, 李麟学, 王瑾瑾. 环境响应建构——青岛领海酒店[J]. 时代建筑. 2016(4):142-147, 通讯作者;(36)李麟学, 叶心成, 王轶群. 环境智能建筑[J].时代建筑.2018(1):56-61;(37)李麟学. 热力学建筑原型——环境调控的形式法则[J].时代建筑.2018(3):36-41;(38)李麟学, 侯苗苗. 性能、系统、诗意——崇明体育训练中心1、2、3号楼生态实验[J].时代建筑.2019(2):124-131;(39)李麟学, 侯苗苗. 健康·感知·热力学——身体视角的建筑环境调控演化与前沿[J].时代建筑.2020(5):6-13;(40)李麟学, 侯苗苗. 工具·本体·系统-建筑热环境前沿研究下的设计实践. 时代建筑.2022(11):16-21;(41)陶思旻, 李麟学, 张琪, 乔灵. 基于热力学建筑原型转译的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以黄河口生态区游客服务中心为例. 建筑科学. 2023(4), 通讯作者.  四、研究报告(1)李麟学,王健.同济大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联合研究中心项目“能量形式化与热力学建筑前沿理论建构”结题报告[R].2016;(2)李麟学,王健,高军,同济大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暖通研究所,“崇明体育训练中心1号楼太阳能强化拔风技术应用分析研究报告”[R].2015;(3)李麟学,王健,李晨玉.同济大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暖通研究所,“中国商贸博物馆热力学分析与室内外风环境模拟研究报告”[R].2015;(4)李麟学,王健,潘毅群.同济大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暖通研究所,“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热力学分析及自然通风模拟研究报告”[R].2018。 五、会议讲座(1)Climatic Culture in High-rise Buildings and Its Practices in China,第三届中美高层建筑论坛,特邀报告,2016,斯坦福大学;(2)热力学建筑原型,南京大学剑桥大学论坛,特邀报告,2016年;(3)Integration of Wind Simulation and Skin Tectonics in Architecture Design, Digital Future 数字未来国际论坛,特邀报告,2019,同济大学;(4)建筑当代系统建构,2013/07,Università IUAV di Venezia 威尼斯建筑学院2013年暑期学校;(5)城市高层建筑综合体设计实践,2013/11,IIT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6)Ecological MEGA 生态巨构,2014/01/05, GSD CHINA TRIP学术交流会;(7)DEFINE A SYSTEM 系统建构,2014/10/15,哈佛大学GSD设计研究生院;(8)热力学考古—建筑学方法论革新,旮旯酒吧讲座,2015/03/22;(9)FORMATION PRINCIPLES: DIAGRAMING FOR THERMODYNAMIC ARCHITECTURE 形式原理—图解热力学建筑,李麟学讲座,袁烽主持,2015/12/07,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0)DESIGN AS SYSTEM OF KNOWLEDGE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URBAN PLANNING AT GSD HARVARD 设计作为知识体系——建筑与规划教育在哈佛,李麟学 于一凡 侯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5/12/10;(11)FRONTIER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THERMODYNAMIC ARCHITECTURE 热力学建筑研究与实践前沿,李麟学,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15/12/18。 六、展览论坛(1)入选40位小于四十岁的华人建筑师设计作品展(40 under 40 exhibition),2008/3, 上海;(2)入选建筑乌托ARCHITopia 2 论坛—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城市及建筑设计展,2008/3, 布鲁塞尔;(3)麟和建筑工作室参加“米兰三年展”(MilanTriennale)建筑展,2012/09。(4)麟和建筑工作室参加“上海西岸双年展”(West Bund Architecture and Contemporary Art Biennale),2013/10;(5)麟和建筑工作室作品“微巨构”("MICRO-MEGA")参加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Shenzhen and Hongkong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Architecture),2013/12;(6)哈佛大学GSD设计研究生院访问学者与教学,2014.01.20-2015.02:李麟学在哈佛大学GSD设计研究生院担任一年访问学者,并参与Inaki Abalos教授主持的春季学期工作室教学:“密集城市集群的热力学唯物主义—两个中国案例研究”(“Thermodynamic Materialism applied to dense urban conglomerates:Two Chinese case-studies”(GSD Spring 2014))。(7)“设计应对雾霾 - 热力学方法论在中国”同济国际暑期学校("Design Against Smog: Thermodynamic Methodology for Chinese Architecture"Tongji CAUP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2015-08:李麟学教授担任主持组织,得到学校与学院领导大力支持,共有来自哈佛大学GSD、斯图加特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凡尔赛建筑学院、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建筑设计类院校的48名学生参加;(8)环境建构 - 上海虹桥银河宾馆改造项目(Environmental Architectonics:The Renovation of Shanghai Hongqiao  Yinhe Hote),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城市更新展,2015/10;(9)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走向批判的实用主义 - 当代中国建筑,哈佛大学GSD展览,2016;(10)内部建构 - 黄河口游客服务中心,受邀参加2020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2020.7。  学生信息 学术型硕士 王彦雯 王瑾瑾 姚俊 任鹏飞 姜帆 郭岸 王驰迪 游向然 唐焯文 张金霞 梁伟 孙志坤 陈泉 学术型博士 何美婷 陶思旻 侯苗苗 专业学位硕士 赵志阳 季天裔 胡家梁 郝星环 姜咏茜 沈晓飞 毛杰仪 钱韧 李骜 杨之赟 武晓宇 李舒欣 贺艺雯 洪烽桓 苏家慧 唐浩铭 温良涵 朱婧怡 孙大鹏 国珂宁 吕星洁 黑砚 白一明 许超 赵静涛 刘婕玲 李静 王逸清 马圣杰 张博涵 姜丽芳 方荣靖 葛康宁 吕悠 范杰恩 郭绵沅津 冯雅蓉 厉浩然 彭麟 张岳 徐姝蕾 乔灵 李贵超 陶一帆 陈璐洁 研究生 张琪 黄潇颖 刘旸 柯纯建 叶心成 张广益 冯文心 徐入云 杜桑 朱卓群 张嘉欣 杨绪伦 徐凌芷 黄扬峰 卢烨鑫 王露 谢晗 高天洋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李麟学
李麟学
老师留言
X

注册会员并查看更多信息

注册教师主页会员,申请查看完整信息,请准确输入邮箱地址用于接收信息,网址处请填写本页面的网页地址。
本页面网址为:https://www.jiaoshizhuye.com/a/shanghai/tjdx/107658/

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申请版权登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