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常青 | 性别 | 邮箱 : |
学校 | 同济大学 | 部门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学位 | 发明专利包写包过 特惠申请 | 学历 | 工作电话 : - |
职称 | 软件著作权666包写包过 | 联系方式 | 【发送到邮箱】 |
邮箱 | 【发送到邮箱】 | 人气 |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常青,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士(Hon. FAIA)。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建筑遗产》和《Built Heritage》学刊主编,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常青专家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城乡建成遗产学术委员会主委,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特邀理事、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故宫学院(上海)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名誉教授,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副主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建筑学报》、《建筑师》、《时代建筑》等学刊编委。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城乡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中国传统建筑,中外建筑比较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主要成果 著作:1)常青著《西藏山巅宫堡的变迁——桑珠孜宗宫复生设计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2)常青主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同济城乡建筑遗产领域研究与教育探索》,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3)常青编著《摩登上海的象征——沙逊大厦建筑实录与研究》,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4)常青著《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常青主编《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6)常青编著《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7)常青著《中华文化通志.科技典.建筑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8)常青著《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9)常青参著《中国建筑艺术史》,萧默主编,文物出版社,1999;10)常青参著《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卷》,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1)常青参著《中国都市与建筑的历史》-都市的史记,张在元主编,(日)鹿岛出版社,1994; 12)常青、徐菁、李颖春、张昕译《宅形与文化》(House Form and Culture),(美)阿莫斯.拉普卜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3)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Culture,Architecture and Design),(美)阿莫斯.拉普卜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常青译《现代建筑之后》(After Modern Architecture),张似赞校,(意)波罗. 帕托盖西著,建筑师34-37期连载。代表性论文:一、保护与再生[1]常青.上海石库门里弄演替历程与再生模式新探,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22,(11):1-13.[2]常青.传统与创造——反思历史建成环境再生的理念与途径,世界建筑,2022,(10):6-17+4.[3]常青.传统聚落古今观——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九十周年,建筑学报,2019,(12):14-19.[4]常青.过去的未来:关于建成遗产问题的批判性认知与实践[J].建筑学报,2018(04):8-12.[5]常青.存旧续新:以创意助推历史环境复兴——海口南洋风骑楼老街区整饬与再生设计思考[J].建筑遗产,2018(01):1-12.[6]常青.风土根与楚辞魂——汩罗屈子书院设计实验[J].世界建筑,2018(01):11-13+10.[7]常青.常青·说[J].城市设计,2017(05):6-11.[8]常青.论现代建筑学语境中的建成遗产传承方式——基于原型分析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7):667-680.[9]常青.第一届豪瑞奖亚太区金奖: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J].世界建筑,2016(12):42-45+136.[10]常青.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J].建筑学报,2016(10):1-9.[11]常青,张鹏,戴仕炳,周乐.“拼贴”的城垣遗产——儋州遗存城门形制与筑法研究[J].建筑遗产,2016(02):92-107.[12]常青. 对建筑遗产基本问题的认知[J].建筑遗产,2016(01):44-61.[13]常青.历史空间的未来——新型城镇化中的风土建筑谱系认知[J].中国勘察设计,2014(11):35-38.[14]常青.序言:探索我国风土建筑的地域谱系及保护与再生之路[J].南方建筑,2014(05):4-6.[15]常青.思考与探索——旧城改造中的历史空间存续方式[J].建筑师,2014(04):27-34.[16]常青.风土观与建筑本土化 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要[J].时代建筑,2013(03):10-15.[17]常青.我国城乡改造中历史空间存续与再生设计研究纲要[J].建筑设计管理,2013,30(01):47-49.[18]常青.瞻前顾后 与古为新 同济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学科领域述略[J].时代建筑,2012(03):42-47.[19]常青.桑珠孜宗堡历史变迁及修复工程辑要[J].建筑学报,2011(05):1-8.[20]常青.旧改中的上海建筑及其都市历史语境[J].建筑学报,2009(10):23-28.[21]常青.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J].时代建筑,2009(03):118-121.[22]常青.历史语境的现代表述——上海豫园方浜中路街廓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8(12):34-37.[23]常青,齐莹,朱宇晖. 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金泽“实验”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08(2):77-82.[24]常青,沈黎,张鹏,吕峰.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J].时代建筑,2006(02):106-109.[25]常青,严何,殷勇.“小布达拉”的复生——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保护性复原方案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45-47.[26]常青.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J].建筑师,2005(03):87-90.[27]常青.“外滩9号”的保护与再生[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05):48-51.[28]常青,王方,王红军.百年残楼的复生——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整饬设计[J].建筑学报,2005(05):60-62.[29]常青,魏枢,沈黎,董一平.“东外滩实验”——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地区保护与更新研究[J].城市规划,2004(04):88-93.[30]常青,王云峰.梅溪实验──陈芳故居保护与利用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2(04):22-25+68.[31]常青,张鹏,王红军.“外滩源”实验——外滩源原英国领事馆地段的保护与更新[J].新建筑,2002(02):4-7.[32]常青,王红军.留住“小上海”的记忆——台州市椒江“北新椒街”的保护与利用[J].华中建筑,2001(06):68-73.[33]常青,徐峰.“文渊坊”实验[J].新建筑,2001(04):46-49.[34]常青.风土建筑保护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时代建筑,2000(03):25-27.[35]常青.“海派建筑”的意象──上海石泉金融大厦创作体会[J].新建筑,1996(02):18-20. 二、历史与理论[1]常青.想象与真实:重读《营造法式》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2017(01):35-40.[2]常青.当代建筑五题[J].美术观察,2014(09):11-13. [3]常青,赵辰,邓小骅.关于建筑演化的思想交流 常青/赵辰对谈[J].时代建筑,2012(04):62-67. [4]常青.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J].建筑师,2008(06):95-101. [5]常青.从建筑文化看上海城市精神——黄浦江畔的建筑对话[J].建筑学报,2003(12):22-25. [6]常青.华夏建筑的巡礼──《中国建筑志》导言[J].时代建筑,1997(03):49-52.[7]常青.从丝绸之路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建筑师,1995(12):51-65.[8]常青. 中印建筑姻缘-东方建筑宇宙图案的趋同性及古今意义,空间杂志(台),1994-12.[9]常青. Early Timber Architecture in China,Journal of Indian Architects,1993(4):24-27.[10]常青.元明中国砖石拱顶建筑的嬗变[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02):192-200.[11]常青.建筑人类学发凡,建筑学报,1992(5):39-43.[12]常青.两汉砖石拱顶建筑探源[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03):288-295. 三、教学与教改[1]常青.以文养质,知恒通变——关于建筑教育新议程的几点浅识[J].中国建筑教育,2017(Z1):20-23.[2]常青.“传统的延续与转化是必要与可能的吗?”——“建筑理论与历史(一)”课程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建筑教育,2015(03):5-14.[3]常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学报,2010(10):4-9.[4]常青.培养专家型的建筑师与工程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初探[J].建筑学报,2009(06):52-55.[5]常青.同济建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J].时代建筑,2004(06):34-37.[6]常青.建筑学硕士学位教学思考——以同济改革方案为例[J].时代建筑,2001(S1):80-81.[7]常青.培养历史意识 理解环境脉络[J].建筑学报,1997(05):17-19.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注册教师主页会员,申请查看完整信息,请准确输入邮箱地址用于接收信息,网址处请填写本页面的网页地址。
本页面网址为:https://www.jiaoshizhuye.com/a/shanghai/tjdx/10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