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教师主页

曾国锋教师主页

姓名 曾国锋 性别 邮箱 : zengguofeng@tongji.edu.cn
学校 同济大学 部门 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学位 发明专利包写包过 特惠申请 学历 工作电话 : 021-69580269
职称 软件著作权666包写包过 联系方式 【了解更多】
邮箱 【了解更多】 人气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曾国锋教师简介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多年来,从事高速和中低速磁浮轨道系统的研究工作,将理论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在磁浮轨道结构和列车换线设备关键技术、高速和中低速磁浮系统检测、监测和服役性能评估领域,主要取得了以下学术和工程应用成果。一、  高速和中低速磁浮轨道结构关键技术在高速磁浮轨道结构研究领域,在上海示范线引进德国技术的基础上,针对长大干线的多种需求,系统地提出了后续的新型轨道结构的研究框架,包括型式、性能、制造工艺在内的成套技术方案。作为国家863课题轨道结构子课题负责人之一,主持新型轨道结构研究。在中低速磁浮轨道结构研究领域,主持了上海市科教兴市计划中低速磁浮技术研究项目中低速磁浮线路与轨道结构技术研究。针对不同需求,研究了多种结构型式,并应用于我国第一条面向工程应用的中低速磁浮试验线,所取得的成果在我国第一条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线——长沙中低速磁浮线得到了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多项专利授权。为了解决磁浮轨道结构设计关键参数——动力学设计指标问题,建立了高速和中低速磁浮车-轨系统动力学分析系统。结合变刚度梁车轨动力响应测试研究,提出了中低速磁浮轨道梁的合理刚度,对后续的工程实践和标准制订具有重要意义。受相关设计单位委托,首次开展考虑地基弹性的高速磁浮车-轨道板梁动力性能研究,解决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轨道板梁的设计参数和支承弹性限值问题。二、  高速和中低速磁浮列车换线设备系统关键技术主持中低速磁浮系统道岔的研制工作,系统地解决了线形、结构型式、驱动原理、驱动和走行系统、控制及其与信号系统接口等关键问题,组织试制了我国的第一组三段定心式中低速磁浮道岔。利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受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委托,承担了长沙中低速磁浮线9组道岔的施工图设计工作。自2016年长沙线开通运营以来,全部道岔工作性能良好。2020年,《中低速磁浮道岔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了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主持“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高速磁浮系统低速道岔(侧线通过速度100km/h)国产化项目,解决了基于几何非线性的线形参数确定、结构与驱动参数匹配、电气控制策略及其与运行控制系统接口关系等关键问题。主持完成结构、驱动走行、锁定和电气控制系统施工图设计。主持成功试制我国第一组高速磁浮系统低速道岔。利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上海线道岔软、硬件进行了升级改造,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故障率,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持“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高速磁浮系统高速道岔(侧线通过速度200km/h)研制工作。在低速道岔的经验基础上,主持完成世界上第一组以齿轮齿条驱动的高速磁浮系统高速道岔的设计和制造。2020年,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主持了世界上第一组满足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通过要求的高速磁浮道岔的系统设计工作,并研制了电气控制系统,完成控制软件编制、电气柜设计、集成和供货。三、  高速磁浮轨道线形检测和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在多年的高速磁浮系统运维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轨道结构检测和监测的经验,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速磁浮交通工程化集成系统研究子课题——高速磁浮线路线形状态快速检测设备与维护技术研究,成功研制了轨道在线快速检测系统设备(TIS)。该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系统和线形评估及调整方案编制软件,实现最高检测速度430km/h的高速磁浮线形在线检测。相比较于德方的系统,实现无人值守情况下的连续采集,设备紧凑,计算高效,能够通过比较算法评估线形状态变化。能够自动生成线路维护方案,并对施工后的线形维护效果进行验证分析。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上海高速磁浮线运维实践。为了解决日常维护中的高速磁浮线形局部偏差线形测量的需要,基于结构激光动态扫描技术,提出基于三维点云的定子齿槽识别定位和功能面偏差检测算法,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已授权),实现轨道和动力轨局部偏差、折角的精密测量,重复精度达到微米级。基于专利研制的检测装置已经投入实际应用。四、  建立高速磁浮系统服役状态评估体系,首次系统地提出高速磁浮系统服役状态评价指标和方法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子任务——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运行环境与影响因素分析及系统服役性能与环境可靠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第一次系统地开展了高速磁浮系统长期服役状态的评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速磁浮系统服役性能评估体系、指标和方法,为时速600公里新一代高速磁浮系统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为制订我国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长期服役性能评估标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参与或主持多部磁浮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行业相关标准的编制工作。参与了《高速磁浮线路设计标准》(CJJ/T310-2021)的编制工作,负责线路设计部分编写。参与《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CJJ/T262-2017)线路轨道章节的编写工作。负责编制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标准《中低速磁浮交通 道岔系统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T/CAMET 08002-2018)和《中低速磁浮交通 道岔系统 检测技术规范》(T/CAMET 08006-2019),均已颁布实施。目前,负责编写的《中低速磁浮交通 道岔系统 维护规范》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六、注重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多年来,为上海高速磁浮示范运营线提供运维技术支持,包括:线路状态检测、轨道结构健康监测、道岔钢结构无损检测和高速磁浮系统服役状态评估。主持了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的系统状态评估工作,并参与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状态评估。积极投入磁浮交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参与沪杭高速磁浮线、上海机场联络线的工程可行性研究、长沙中低速磁浮项目技术咨询、上海临港高速磁浮延伸线的前期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磁浮车轨关系,线路轨道智慧检测与评估,智能运维技术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磁浮中心线路轨道研究团队现有教师5人,博士后1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名。多年来,从事磁浮线路轨道装备技术、磁浮车轨关系、线路轨道智慧检测与监测、线路轨道系统智能运维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在高速和中低速磁浮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团队立足磁浮,积极拓展,在城市轨道交通、旅游交通的规划、设计和评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科研项目 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G19B01、高速磁浮交通工程化集成系统研究 子课题“高速磁浮线路线形状态快速检测设备与维护技术研究”,2013/05-2015/12。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G02A02、面向工程应用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设备国产化研制子课题“高速磁浮系统低速道岔研制”、“高速磁浮系统高速道岔研制”和“高速磁浮系统移车台设计研究”项目2007/01-2010/12。3. 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G02A04、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攻关与创新研究 子课题“高速磁浮维修基地移车台研制”,2007/01-2010/12。4. 主持完成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沪发改城(2005)第412、443号文批复、低速(城轨)磁浮交通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子课题“上海城轨低速磁浮试验线工程道岔研制”,2005/12-2007/12。5. 长沙中低速磁浮工程项目道岔施工图设计,2014/10-2015/12。6.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子任务“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运行环境与影响因素分析及系统服役性能与环境可靠性关键技术”(2016YFB1200602-31),2016/7-2022/6。 主要研究成果 (一)针对长大干线需求,组织系统地开展高速磁浮轨道成套技术研究,对推动磁浮轨道系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二)主持研制了我国的第一组三段定心式中低速磁浮道岔,目前国内的同类道岔皆以此为原型。在此基础上,主持了长沙中低速磁浮线全部道岔设计工作。(三)主持研制了首组高速磁浮系统国产低速道岔和世界首组齿轮齿条传动的高速道岔。(四)主持完成了世界首组满足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通过要求的道岔系统设计,并成功研制了电气控制软硬件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五)主持完成高速磁浮线路线形快速检测系统,实现了时速430km/h速度线的高速磁浮线路快速检测。(六)建立了高速磁浮列车-轨道-道岔系统仿真分析模型和软件平台。(七)将基于惯性基准法原理的车载动态快速检测、基于高精度无接触在线检测和巡检平台以及基于高灵敏度传感器的在轨监测系统相结合,综合运用机器视觉、大数据和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建立高速磁浮线路和轨道长期服役性能监测体系。首次系统地提出高速磁浮系统服役状态评估体系、指标和方法,为“十三五”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多年来,主持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研究3项,子任务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重点基金项目1项;主持横向课题30余项,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发表论文30余篇;取得专利20余项;主编团体标准3项,参编建设部标准《高速磁浮线路设计标准》和《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2项。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曾国锋
曾国锋
SCI学术指导
老师留言
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申请版权登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