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李阳 | 性别 | 发明专利4999代写全部资料 |
学校 | 江苏科技大学 | 部门 | 李阳,教授,科学技术研究院 |
学位 | 李阳,教授,科学技术研究院 | 学历 | 能源与动力学院#525 |
职称 | 李阳,教授,科学技术研究院 | 联系方式 | 【发送到邮箱】 |
邮箱 | 【发送到邮箱】 | 人气 |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
李阳 教授 科学技术研究院 个人邮箱: yang_li@just.edu.cn 办公地点: 能源与动力学院#525 通讯地址: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长晖路666号 邮政编码: 212100 传真: 您是第5492 位访问者 个人简介 李阳,教授,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镇江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金山英才、团山英才、深蓝人才、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江苏科技大学青年科协副秘书长联系方式:办公室:能源与动力学院#525手机:18261956225邮箱:yang_li@just.edu.cn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李阳,男,1987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2006~2010年,厦门大学(985)化学化工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2014年,瑞士联邦洛桑理工学院(EPFL),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201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985)化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直读博士);[2015~2017年,任职于天津大学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现为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阳,男,1987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能源材料、“双碳”领域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7项,重大政产学研项目3项,总经费2843万元。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成功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效、柔性单晶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攻克“卡脖子”技术,为我国摘得了该领域的世界桂冠,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Nature, 2024, 626, 105-110. 第一作者)。并且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年产值超30亿元。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质量SCI论文12篇。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镇江市“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荣获全省高校、科研院所节约创效“金点子”、江苏省科技镇长团荣誉团员,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优秀论文专著,国际菁英创业大赛银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转让1件(500万元);兼职担任西安交通大学首席科学家,《稀有金属》期刊青年编委,江苏省工信厅专家,江苏海事局特聘专家。 代表性论文:[1] Yang Li, Xiaoning Ru, Miao Yang, Yuhe Zheng, Shi Yin, Chengjian Hong, Fuguo Peng, Minghao Qu, Chaowei Xue, Junxiong Lu, Liang Fang, Chao Su, Daifen Chen, Junhua Xu, Chao Yan, Zhenguo Li, Xixiang Xu, Zongping Shao. Flexible silicon solar cells with high power-to-weight ratios. Nature, 2024, 626, 105-110.[2] Yang Li, Qinling Zhou, Jiating Wu, Junhua Xu, Weilong Shi, Chao Su, Daifen Chen, Zongping Shao. Controllably grown single-crystal films as flex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for continuous direct current output. npj Flexible Electronics, 2022, 6, 88.[3] Yang Li, Kai Luo, Ran Tao, Zhiyong Wang, Daifen Chen, and Zongping Shao. A new concept and strategy for photovoltaic and thermoelectricPower generation based on anisotropic crystal facet unit.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30, 2002606.[4]Yang Li, Xiaolan Zhong, Kai Luo, Zongping Shao. A hydrophobic polymer stabilized p-Cu2O nanocrystal photocathode for highly efficient solar water splitt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9. 7, 15593-15598.[5] Yang Li, Ran Tao, Zhengfeng Yang, Yajing Fan, Ting Bian, Xinyu Fan, Chao Su, Zongping Shao. Cuprous oxide single-crystal film assisted highly efficient solar hydrogen production on large ships for long-term energy storage and zero-emission power generation.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22, 527, 231133.[6] Zhengfeng Yang, Yang Li, Jiating Wu, Yuhe Zheng, Xinyu Fan, Ting Bian, Santana Vimbai Masendu, Romanov Anton, Junhua Xu, Baoyu Huang, Yajing Fan, Zongping Shao. Novel EPE co-extruded encapsulating films with UV down-conversion power gain effect for highly efficient solar cells.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2023, 257, 112373.[7] Yang Li, Zhiyong Wang, Ran Tao, Yajing Fan, Junhua Xu, Lihua Yu, Nan Ren, Jiating Wu, Daifen Chen, Zongping Shao. Preparation strategies of p-type cuprous oxide and its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performance. Energy & Fuels, 2021, 35, 17334-17352.[8] Yang Li, Kai Luo.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a p-Cu2O nanocrystal photocathode with an ultra-thin silver protective layer.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9, 55, 9963-9966.[9] Yang Li, Kai Luo. Flexible cupric oxide photocathode with enhanced stability for renewable hydrogen energy production from solar water splitting. RSC Advances, 2019, 9, 8350-8354.[10] Yang Li, Jiating Wu, Yuhe Zheng, Yajing Fan, Ting Bian, Xinyu Fan, Santana Vimbai Masendu, Junhua Xu, Zongping Shao. Hydration deac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100> oriented cuprous oxide photocathodes in solar water splitting and the regenerate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24, 26, 1625-1629.[11] Kai Wang, Qinling Zhou, Xinyu Fan, Yajing Fan, Jiating Wu, Santana Vimbai Masendu, Junhua Xu, Romanov Anton, Yang Li. Effects of uniaxial strain on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cuprous oxide single-crystal films. Chemical Physics, 2023, 570, 111900. 发明专利:[1] 李阳, 郑雨荷, 吴佳婷. 一种可弯曲且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的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其制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中国, 已受理, CN 202311478687.5, 2023年11月8日.[2] 李阳, 任南, 苏超, 卞婷, 郭峰, 范新宇. 一种水分解制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中国, 已授权, ZL 202110709372.1, 2023年10月24日.[3] 李阳, 任南, 苏超, 卞婷, 郭峰, 范新宇. 一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中国, 已公开, CN 202110716857.3, 2021年6月25日.[4] 李阳, 王志勇, 陶冉, 罗凯. 一种单晶氧化亚铜复合半导体纳米发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中国, 已授权, ZL 201910982818.0, 2021年2月9日.[5] 李阳, 罗凯, 王志勇, 陶冉. 一种基于晶面结的单晶氧化亚铜纳米发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中国, 已授权, ZL 201910982833.5, 2020年12月25日.[6] 李阳, 吴佳婷, 卞婷. 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氧化亚铜薄膜电极及制备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中国, 已受理, CN 202311465102.6, 2023年11月7日.[7] 李阳.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中国, 已受理, ZL 201920060254.0, 2019年1月15日. 所获奖励:(1)江苏省科技镇长团荣誉团员,省部级,中共江苏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2)全省高校、科研院所节约创效“金点子”(全省排名第一),省部级,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2020年;(3)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市厅级,镇江市科学技术协会,2021年;(4)镇江市优秀科技论文(专著),市厅级,镇江市人民政府,2021年;(5)中国·镇江国际菁英创业大赛银奖,市厅级,中共镇江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镇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3年。 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21606171,高活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的铜基氧化物光电阴极的合成与研究,2016.01-2019.12,20万,已结题,主持;(2)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快速扶持项目,80921010201,高效、低成本光催化水分解制氢技术与集成化装置的研究,2021.05-2021.11,30万,已结题,主持;(3)科技部“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项目,DL2022014014L,具有上转换功能的高效、低成本、大面积柔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及其核心装备,2022.01-2023.12,15万,已结题,主持;(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211345,氧化亚铜单晶薄膜的可控生长、物性调控机制及其光能高效利用技术,2021.07-2024.06,10万,在研,主持;(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21M691326,氧化亚铜单晶薄膜的光能高效利用技术,2021.01-2022.12,8万,已结题,主持;(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5M580205,关于氧化亚铜光电催化性能的机理探究及其失活的防护,2016.01-2019.08,8万,已结题,主持;(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7T100160,铜基氧化物光电阴极的催化机理探究及其稳定化,2017.03-2019.08,15万,已结题,主持;(8)高效电池封装用共挤胶膜的设计及关键设备工艺的开发,2022.03-2024.02,1100万,已结题,主持;(9)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用新型细焊带及其工艺装备数字化研究,2022.05-2025.12,1060万,在研,主持;(10)漆包线用改性漆的新产品开发及其工艺适应性研究,2022.05-2024.12,320万,在研,主持。 研究方向 团队长期从事一线科学研究,致力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术,特别是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在超过十年的前沿工作中,不断探索太阳能至化学能,以及太阳能至电能的转化技术。目前,团队正在实施研究课题《高性能单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造与产业化研究》。在此课题中,团队研究大尺度单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与工艺、晶面特性以及调控手段,并应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此项目的有益性效果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拓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利用范围,以便制造超高转换效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2、极大降低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尤其是载流子传输层的制造成本;3、通过制备低缺陷单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极大地延长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加深了人们对于半导体性质和晶面调控手段的认识;4、在大尺寸、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进一步探索,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专业人才,结合现有校企合作模式,逐步推广高性能单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造与产业化。 另一方面,围绕国家重大氢能需求,团队正在实施研究课题《高活性、高稳定性、低成本单晶光电阴极的合成与研究》。本项目设计与合成廉价、高效、稳定、可控的光电阴极材料,并组装成串联电池体系用于实际生产。光电阴极的研发是完成太阳能至化学能转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所知的光电阴极并不能兼顾活性、稳定性与低成本等各方面的要求。本项目一方面将以廉价的铜基半导体为切入口,着力提高易失活光电阴极材料的稳定性和反应条件适应性,另一方面将着力提高较稳定的铜铁矿类光电阴极材料的反应活性。具体包括:1、在前期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铜基氧化物的晶面各相异性,考察各晶面的活性、稳定性,制备暴露活性晶面的铜基氧化物光电阴极;2、在前期基础上,继续深入对铜基半导体的表界面反应、失活机理的研究,采用添加保护层、掺杂等手段进行光电阴极的改性与保护;3、在前期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铜铁矿类铜基氧化物的表界面特性、反应动力学特性、载流子迁移特性;4、对铜铁矿类铜基氧化物进行助催化剂的筛选与负载、表面离子交换,对其表面亲水性、活性位进行调变,完成反应动力学研究;5、设计叠层光电催化串联电池体系和三元的光伏-光电极体系。综上,团队所研究课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经历 课程教学 科研项目 专利成果 获奖动态 科研团队 2021年6月,优秀毕业生罗凯(硕士)、吴佳婷(学士)、郑雨荷(学士)、高玲玲(学士)顺利通过答辩评审。 教学随笔 论文著作
织梦好,好织梦
注册教师主页会员,申请查看完整信息,请准确输入邮箱地址用于接收信息,网址处请填写本页面的网页地址。
本页面网址为:https://www.jiaoshizhuye.com/a/jiangsu/jskj/2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