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冯忠祥 | 性别 | 男 |
学校 | 合肥工业大学 | 部门 |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
学位 | 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三立苑 | 学历 | 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三立苑 |
职称 | 教授 | 联系方式 | 【发送到邮箱】 |
邮箱 | 【发送到邮箱】 | 人气 | |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 | 软件著作权666元代写全部资料 | 实用新型专利1875代写全部资料 集群智慧云企服 / 知识产权申请大平台 微信客服在线:543646 急速申请 包写包过 办事快、准、稳 |
个人简介 冯忠祥,教授,博士生导师 合肥工业大学运输与安全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交通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交通心理、行为与伤害预防”技术委员会主席、《Digital Transportation and Safety》和《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副主编、《中国公路学报》青年编委(第一届&第二届)、《交通信息与安全》编委、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理事、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专家、合肥市安全生产专家委员、合肥市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专家委员、合肥市道路交通安全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安全(交通人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1青3面),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军工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其它交通安全相关项目10余项以及各类交通相关地方服务类项目40余项。近年来,在TR-A/B/C/D/F等国内外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期刊检索论文46篇(TRF 11篇),《中国公路学报》7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第一发明人21项,美国专利3项),联合出版专著1本,教材1本,标准6项(行标1项,省地标3项,团标2项),软著2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9项。(截止日期:2024年5月) 近年来,团队瞄准国际前沿,开展智能网联背景下交通人因研究,尤其聚焦智能汽车人机交互,欢迎交通、车辆和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同学和老师加入团队! 教育经历 [1] 2018.7-2023.5 东南大学 | 交通运输工程 博士后 [2] 2007.9-2010.6 长安大学 |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 | 工学博士学位 | 研究生(博士)毕业 [3] 2004.9-2007.6 长安大学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硕士学位 | 硕士研究生 [4] 2000.9-2004.6 长安大学 | 交通运输工程其他专业(交通安全工程) | 工学学士学位 | 本科(学士) 工作经历 [1] 2017.12-至今 合肥工业大学 |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教授 | 教授 [2] 2014.9-2015.7 北京大学 | 心理学系 | 教育部骨干青年访问学者 [3] 2012.12-2017.12 合肥工业大学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副教授 | 副教授 [4] 2010.6-2012.12 合肥工业大学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讲师 | 讲师 社会兼职 [1]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交通分会副主任委员 [2]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交通安全与环境学科“交通心理、行为与伤害预防”技术委员会主席 [3]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副主编 [4] 《中国公路学报》青年编委 [5]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理事 [6]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7] 安徽省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专家 [8] 合肥市道路交通安全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 [9] 合肥市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专家委员 [10] 合肥市安全生产专家委员 研究方向 [1] 智能网联与智能汽车人机交互(人机共驾接管提升方法;智能网联信息感知;智能汽车人机交互方法与设备;智能网联交通系统运营安全) [2] 道路交通人因(交通参与者微观交通行为与机理) [3] 道路交通安全(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交通安全评价;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其他联系方式 邮编: 230009 通讯/办公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号合肥工业大学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运输与安全研究所 团队介绍:运输与安全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10月,现有专职人员8人(正高2人,副高2人,讲师4人),国内外兼职研究人员8人。本所以交通运输系统中载运工具和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理论及应用技术为研究对象,包括人车路环境与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载运工具在途安全控制、道路交通安全设计与管理保障对策。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20余项,以及其他各类运输与安全相关项目30余项。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和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近年来,与工程实践和地方服务相结合,将运输与安全相关理论与成果应用至安徽省以及省外典型区域交通领域,解决了实际问题,助力了交通发展,形成了具有良好口碑的运输与安全方向服务能力。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系统优化;公交规划与发展;物流规划与发展。(2)交通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与对策;交通人因;驾驶行为;驾驶人教育;交通安全设计;车辆安全运行。(3)运输智能化:智能公交;智能计算方法;运输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产品可靠性评估。(4)智能网联与智能汽车人机交互:人机共驾接管提升方法;智能网联信息感知;智能汽车人机交互方法与设备;智能网联交通系统运营安全。
注册教师主页会员,申请查看完整信息,请准确输入邮箱地址用于接收信息,网址处请填写本页面的网页地址。
本页面网址为:https://www.jiaoshizhuye.com/a/anhui/hfgy/110200/